时间:2024-04-24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即“短板”。“补短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江苏“补短板”,是为了拉长供给体系中的“短板”,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可持续地发展,变“短板”为“长板”,因此必须补在薄弱处、关键处、紧要处。
一、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短板
1.产业发展短板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发达国家服务业总量、就业人数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都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6%,低于全国平均数1.9个百分点,比上海、广东、浙江分别低19.2、2.2、1.2个百分点。与美国(78.1%)、德国(69%)、日本(72.6%)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从就业人数看,江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为38.6%,远低于美国(81%)、德国(70%)、日本(69%)等国家。从增长贡献看,江苏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分别低于广东、浙江11.1、19.7个百分点,与美国(57.2%)、德国(67.5%)、日本(55.4%)还存在明显差距。
重工业、传统工业占比偏高。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但存在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占比偏高等结构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2015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比重达71.7%,比广东、浙江分别高9.3个、14.8个百分点。江苏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占比较高,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钢铁、化工、纺织占比分别为6.5%、11.5%和4.7%;传统产业效益欠佳,三个行业利税占比16%,低于产值占比6.7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015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14万亿,同比增长7.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1%,但仍存在企业、产品、技术结构不合理问题。高新技术产业中,面向全国和国际进行产业布局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以中间环节的零部件和材料为主,生产终端整机产品尤其是战略性整机产品相对较少;品牌、高端产品少;中低端技术多,高端技术少;制定核心技术标准的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民生保障短板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偏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比较,可以反映经济总量中劳动报酬占比情况。2015年,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为33.6%,较上海、广东、浙江和山东分别低14.8、7.7、12.2和1.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0.9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5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万元,在全国列第五位,比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分别低1.89万元、2.03万元、0.18万元和0.6万元。从高低收入差距来看,2014年江苏城镇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组的六倍,高于广东(5.2倍)、浙江(5.1倍);江苏农村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组的6.3倍,与浙江(6.4倍)基本持平,高于广东(4.8倍)。
3.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铁路及港口建设不够完善。2014年,江苏铁路营运路网密度为25米/平方公里,为山东的78.6%。虽然2016年宁启铁路复线,可以实现苏中地区高速铁路网初步覆盖,但苏北腹地以及苏中、苏南跨江铁路路网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列入统计的23个规模以上沿海港口中,江苏仅有连云港1个,而山东有4个(烟台、威海、青岛、日照),广东有4个(广州、深圳、湛江、汕头),浙江有3个(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且连云港货物吞吐量仅列苏鲁浙粤12个沿海规模港口中的第8位,码头长度列第8位,泊位数列第10位,万吨级泊位数列第6位。
城市轨道交通比较薄弱。2015年,南京地铁营运里程达225.4公里,无锡达56.11公里,苏州达52.3公里,常州、徐州、南通已获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但苏州、无锡每万人拥有地铁营运里程数仅分别为49.2米、86.2米,与上海(255.5米)、广州(205.9米)、深圳(165.1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新兴基础设施供需仍有矛盾。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有待提速,2014年江苏互联网普及率为53.8%,较广东、浙江分别低14.7个、9.1个百分点。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有待加速,截至2015年,江苏建成电动汽车交直流充电桩1.22万个,与“十三五”建成20万个充电桩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严重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4.现代农业短板
农民增收仍旧存在较大压力。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2020年全省50%以上的农民年收入需达3.2万元,2014年仅达到6.8%,完成率仅13.6%。2015年江苏实现了411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收入达4000元以上的脱贫目标,全省农村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29元,同比增长7.1%。按照2020年6000元/人的脱贫标准,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收入需年均增长8.4%左右,以目前增长情况看存在缺口。
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2015年,江苏高标准农田占比50%,低于2020年農业现代化目标近10个百分点。2014年,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55.4%,距现代化目标60%差19.6个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占比46.3%,比现代化目标低13.7个百分点。江苏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占全部农产品比重达26.3%,距现代化实现55%以上的目标,还有28.7个百分点的差距。
苏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完善。交通路网建设仍待加强,2014年苏北22个县(市)拥有公路里程密度为1.27公里/平方公里,较苏南11个县(市)公路路网密度低55.9%,较全省平均低15.7%;其中宿迁泗洪县公路路网密度最低,仅0.9公里/平方公里,不足苏南县级市的50%,为全省平均的61.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需提速,苏北22个县(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为239.3万户,覆盖比例仅为苏南11个县(市)63.6%。
5.供给质量短板
传统、中间环节产品产量较大。在苏粤浙鲁四省中,2015年江苏水泥、钢材产量比第二位山东分别高出18.7%、50.6%;化学纤维、烧碱、纯碱等化工产品产量均列第二位;传统工业品和中间环节产品产量过大,消耗了过多的要素资源。符合消费升级需求、改善生活品质的终端消费产品产量较少,电冰箱、彩电、手机、空调等产量较广东仍有很大差距,汽车整车产量仅为广东的50.2%。
关键、核心产品仍旧缺乏。江苏先进制造业中还有部分关键设备和特种设备无法自行生产,主要依靠进口。晶体硅、半导体和液晶面板行业主要依靠进口,2011年~2014年,江苏进口制造单晶柱或晶圆用机器装置19.5亿美元,进口制造半导体器件或集成电路用机器装置55.3亿美元,进口制造平板显示器用机器装置18.9亿美元。部分产品的关键核心部件仍旧依靠进口,以计算机行业为例,2011年~2014年间江苏累计生产2.69亿台计算机,但进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零件达314.6亿美元。
电子商务规模仍待壮大。电子商务是新兴商业模式,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但江苏在全国的发展优势不够明显。2014年,江苏电子商务销售额6234.6亿元,占全国比重仅7.8%,比广东、上海和北京分别低8.5、7.8和3.5个百分点;电子商务采购额达4677.7亿元,占全国比重为9.6%,较广东、北京和上海分别低8.1、5.9和4个百分点。
6.有效需求短板
投资效果系数偏低。投资效果系数是GDP增量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比,反映投资的产出效益。2015年,江苏投资效果系数为0.11,与浙江基本相同(0.10),广东是0.17,江苏是广东的64.7%。从支出法核算地区生产总值结构来看,2014年江苏投资率为45.8%,较广东、浙江分别高3.4、1.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为4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消费贡献度偏低。2015年,江苏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76.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较广东、山东分别低5456.6亿元和1884.6亿元。从支出法核算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来看,2014年,江苏最终消费率为47.7%,分别低于广东、浙江2.3、0.5个百分点。2015年,江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5%,低于“十二五”规划60%左右目标,比全国平均低14.9个百分点。
出口结构不够合理。2015年江苏出口总额3386.7亿美元,同比下降0.9%,其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和0.8%。江苏一般贸易出口比重45.8%,同比收缩0.6个百分点,比浙江、山东分别低32、17个百分点。
7.人力资源短板
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2014年,江苏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8.6%,比广东、山东分别低3.3、3.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个百分点,长期劳动力和消费人群供给存在隐忧;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6.3%,比上海、广东、浙江和山东分别高4.2、5.3、4和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2015年江苏总抚养比较2014年提高0.95个百分点,其中,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至16.9%,提高0.65个百分点。江苏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养老、医疗等老龄化社会压力逐步增大。
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偏低。受教育人口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2014年,江苏六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达14.3%,较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和浙江分别低23.9、12.8、8.5、2.9和0.8个百分点。
境外人才引进有待提升。2015年,江苏境外来华工作专家总量达10.2万人次,较广东低27%,列全国第二位;其中长期境外专家5.9万人次,较广东低15.2%,列全国第二位。从专家类别来看,境外经济技术专家7.3万人次,占全国比重22.2%,低于广东5.2个百分点;教科文卫专家2.9万人次,占全国比重9.8%,较北京、广东分别低12.9、3.6个百分点。
8.生态文明建設短板
资源开发利用接近红线。江苏国土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居各省区倒数第四位;2015年江苏常住人口密度达744人/平方公里,比广东、浙江、山东分别高出23.2%、36.8%和19.2%;2013年,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比重为20.76%,比广东、浙江和山东分别高10、8.6和3.3个百分点;2014年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仅502.34立方米,远低于广东、浙江;森林覆盖率为15.8%,比广东、浙江和山东分别低35.5、43.3和0.9个百分点。
单位产出能耗仍旧偏高。2014年,江苏每万元GDP一次能源消费量达0.46吨标准煤,高出广东单位GDP能耗21.4%。江苏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达0.86吨标准煤,高出广东36.7%。
高能耗行业占比仍旧偏高。2015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七大高能耗行业产值占比达31.1%,比2014年回落1.1个百分点,但七大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费量占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仍达84%。高能耗行业单位万元产值能耗是全部规上工业的2.7倍,是非高耗能行业的11.6倍。
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偏高。2014年江苏工业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总量分别比广东高15.4%、24.5%、30%、82.4%;从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来看,江苏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强度分别比广东高24.7%、34.6%、40.6%和97.2%。
9.区域协调发展短板
综合实力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苏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0.7万元,分别为苏中和苏北的1.5倍和2.2倍。苏南人均GDP为12.5万元,分别为苏中和苏北的1.5倍和2.3倍。苏南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2594元,分别为苏中和苏北的1.6倍和2倍。
工业化、城镇化存在较大差异。从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苏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2%,比苏中和苏北分别高6.2个和7.4个百分点。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看,2015年,苏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5.1%,比苏中和苏北分别高3.1个和14.5个百分点。2015年苏南城镇化率为75.2%,比苏中和苏北分别高12.8个和16.1个百分点。
居民收支存在较大差异。2015年,苏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476元,分别为苏中、苏北地区的1.5倍、1.9倍。2014年,苏南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3%,比苏中、苏北分别低2.2、4.8个百分点,苏南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1%,比苏中、苏北分别低1.2、3.5个百分点。
教育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2015年,江苏公共预算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1718.8亿元,同比增长14.2%;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但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距。2014年苏南拥有普通高校91所,分别是苏中、苏北的5.4倍、3.5倍;拥有普通中专92所,分别是苏中、苏北的3.8倍、1.6倍。苏南平均每所高校拥有专任教师数为832个,苏北仅504个。
10.城乡一体化发展短板
城乡生活品质差距较大。2015年江苏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29:1,高于浙江的2.07: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型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79.2%,高于城镇常住居民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中,食品类消费支出占比达31.7%,高于城镇居民3.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占比达8.4%,高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但教育文化娱乐类消费支出占比仅10.2%,低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2015年江苏城镇化率达66.5%,较2014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低于广东2.2个百分点。与美国(81%)、德国(75%)、日本(93%)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金砖国家相比,低于俄罗斯(74%)、巴西(85%),高于印度(32%)、南非(6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压力较大。根据中国社科院研究资料,东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达17.6万元/人,全省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需承担1404.5亿元公共成本,相当于201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7.5%。而在苏北地区城镇化率提升1%,需承担528亿元公共成本,相当于2015年苏北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8%。同时,由于江苏国土面积较小,中心城镇人口容纳能力有限,地区财政收支差距大,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存在较大压力。
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成因分析
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短板”,实质上凸显了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尚未实现协同发展的集中体现。而形成“短板”的原因,既由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所决定,也有自然条件、历史积累等客观因素。
1.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是导致经济不均衡性的症结所在
纵观江苏经济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初期,先是采取了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得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但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苏进入以高储蓄为特征的投资驱动阶段。“九五”时期江苏投资率为46%,“十五”时期升至49.1%,“十一五”时期继续提高至49.6%,“十二五”前四年平均投资率为48.9%。江苏1990年~2015年间的年度平均投资率,结果接近50%,大约高出22%~25%这一国际公认标准线的1倍。在经济转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有助于形成规模化经济,拉动经济进入快速增长的“赶超期”,但容易造成经济发展不均衡。在需求结构上,高投资必然产生对消费的挤出效应。近年来投资率最高的年份是2004年,高达53%,消费率为41.5%,其中居民消费仅为29.5%。在2001年~2010年间,投资率从36.5%上升到48.6%,而消费率相应地从61%下降到47%,其中居民消费从45.3%下降到33.8%。在投入结构上,企业能够依靠高投资获得高额利润,就缺少动力追求创新和变革,制约生产效率提升,导致资本投资效率下降。在产业结构上,长期高投资,且投入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十一五”初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不仅挤压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也会导致部分行业产品积压、产能过剩。
2.经济体制改革效应仍未充分发挥
从全国来看,尽管江苏市场化程度处于前列,绝大多数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基本上通过市场机制完成。但市场作用发挥仍不够充分。一是政府在调配经济资源方面参与度偏高。2014年,江苏政府消费支出达8556.8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區中位列第一;江苏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结构比为27.5:72.5,浙江为23.6:76.4,山东为22.6:77.4,广东为22.6:77.4,江苏政府消费比例明显偏高,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居民和企业消费。二是要素市场活力不强。相对于商品市场,江苏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制约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2015年末,江苏境内上市公司276家,比浙江少23家,比广东少148家;江苏上市公司在证券交易所筹集资金1214亿元,浙江为5181亿元,广东为3192亿元,江苏仅为浙江的23.4%、广东的38%。三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有待加强。2014年,按收入法计算的江苏GDP构成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仅为44%,低于广东(47.7%)、浙江(46.1%),且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职业群体之间,收入绝对差距有持续扩大的趋势,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造成了民生发展上的短板。
3.创新发展的层次和深度有待提升
近年来,江苏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在经济转型提质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面前,创新的水平层次仍显薄弱,对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经济转型提质、构筑经济新增长动力支撑有限。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总体偏弱,江苏制造业多数处于加工组装等产业链低端环节,缺乏品牌和核心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相当程度上仍是外源性的,而非内生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不多。目前江苏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3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大型成套装备、高科技含量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新药配方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超过40%。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江苏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并不太理想,高校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在10%左右,知识产权市场转化率只有3%。各类创新投入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在政府部门和市场化部门之间配置不尽合理,直接导致创新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创新成果的利用不够充分,仍有大量科研成果和人才长期沉淀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不利于创新动力的有效释放。三是缺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一些企业虽然在设备和技术上下重金、谋革新,但由于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熟练、优秀技工,严重影响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企业转型发展的进程。
4.特殊的省情实际导致发展面临诸多硬约束
江苏人多地少,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却供养了全国6%的人口,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2倍。江苏也是一个资源稀缺省份,耕地、水、矿产、森林和能源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比较低,环境容量很小。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硬约束日趋强化。一是生态环境承载空间较小。“九五”到“十五”(2001年~2010年)期间,江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高消耗、高排放行业扩张明显,“三废”排放明显上升,年均废水排放量达到25.6亿吨,是近30年来废水排放总量最高的一个时期;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有大幅度增长。在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的情况下,生态受损风险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凸显。二是能源消耗的倒逼压力增大。高耗能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带动能源消耗大量增加。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七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达到84%。三是人口快速老龄化影响劳动力供给。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0.89%,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2个百分点,2014年达到13.24%,预计2030年比重将达到21.67%,2060年达到38.00%。人口结构的快速老龄化对劳动力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以及劳动参与率都产生显著负面作用,影响劳动力最终供给,导致用工短缺,成本大幅上升等问题,严重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
5.基础条件与市场机制双重因素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益于上海浦东开发的辐射带动,江苏外资和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相比之下,苏中、苏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从市场因素看,苏北农业经济比重高,工业经济比重低且倾向于原材料采掘、加工业,而苏南地区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形成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5年,苏南地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7.9%,苏中、苏北则分别为94%、88.7%。苏南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率先享受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等优惠政策,对外开放时间早、区域广、程度高,与国际经济、技术、信息的交流速度和水平远快于苏中、苏北。再加上要素的逐利性(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越高,要素资源越会集聚),加剧了资源的不均衡集聚,也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在循环累计的作用下,导致绝对差距逐步拉大。
三、江苏补齐发展短板的若干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江苏要确保在“十三五”时期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把补短板与拉长板相结合,精准发力与全面提升相结合,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相结合,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确保建成高质量与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1.精准发力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应找准短板中的着力点精准发力,同时全面提升各类短板的发展水平。一是围绕短板中的核心领域精准发力,精准配置资源,不能大水漫灌,要精确滴灌,围绕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居民增收压力加大、新兴产业支撑力偏弱、苏北综合实力提升偏慢、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较大等短板中的核心环节,加大政策推动和定向扶持力度,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增强补短板的效应。二是将补短板的各个领域和目标看成一盘棋,统筹谋划、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各个领域补短板工作,不能只顾其一,不顾其二,确保补短板的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有序开展,并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补短板与拉长板相结合
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应与拉长自身的长板相结合,用长板带动短板,用短板的提升支撑长板。一是要锁定短板指标,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看到工作中的短板,增强补短板意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现代农业、供给质量、有效需求、人力资源、生态文明、区域发展、城乡一体化等领域存在的突出短板,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將短板变长,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二是要巩固江苏已有发展优势,拉长长板,使长板带动短板。强化江苏创新发展优势,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在实处,推动江苏产业向中高端提升。进一步发挥江苏科教资源优势,促进其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更高水平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3.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相结合
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要划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实现市场和政府共同发力。一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将补短板领域能够由市场解决的交由市场解决,在产业发展、供给质量、现代农业、有效需求等短板领域更多地依靠市场的作用,发挥好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提升补短板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发挥好政府在民生保障、城乡一体化等短板领域的引领作用,努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4.短期和长远目标相结合
补短板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注重短期目标,更要关注长远目标。发展过程的短板与长板,是相对的、变化的,也是演进的、互动的,因此补短板要兼顾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补短板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稳定经济增长,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均衡、合理。同时,补短板也要致力于厚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的长远目标,多做利长远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把短板拉成长板,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有力支撑。
(课题组负责人:郭赩;课题组成员:李宝会、高斌、马丽)
责任编辑:高 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