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侯黎明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 江苏 常州 213119 )お
备课是教师把握教材与文本对话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师在整合教材思路、学生思路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课堂情况进行预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并且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集体备课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师个人独立备课的一种新的备课形式,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学中出的一些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并且有利于做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个人特长,体现“同伴互助”的精神,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
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集体备课在观念、组织形式和实际操作等方面出现了不少误区,使得集体备课只能留于形式,而实际效果甚微。本人结合自己学校的集体备课情况就集体备课的误区和策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观念上的误区
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正确的的观念就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目前教学中的集体备课有不少教师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影响集体备课的顺利进行和效率的提高。
误区一:集体备课就是走过场
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在集体备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个人主义、保守主义和文人相轻等意识,认识的滞后是制约集体备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有的老教师认为,在集体备课中,如果把自己的好的方法、措施讲出来,与备课组成员共享,在今后的相互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所以谈一些与备课无关紧要的东西;有的新教师认为,自己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些想法不成熟,比较幼稚,说出来可能会引起同行的笑话,所以闭口不谈,这样使集体备课就留于形式了,没有效果了。
改进策略:历史的事实和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不仅自己得不到更大的发展,而事业的发展也不能获得生存;目前面队新课程,我们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任何事情仅靠个人的力量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显然是不可取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我交换后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你我交换后每人就有了两种,甚至更多的思想。这就是1+1>2的原理吧。
所以每个人的充分参与是保证集体备课质量的关键,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成果的享受者。就某部分而言,我是中心发言人,就另一部分而言,我应该是积极的思考者、讨论者,这样的集体备课才会引起整个备课组成员的智慧的碰撞,起到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误区二:集体备课就是统一教案
有的人认为,集体备课的最佳境界就是整齐划一。不少学校对集体备课作出严格规定,课时统一、授课内容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方法统一、作业统一,形成性测试题统一、单元达标试题统一,乃至教案的格式也要求统一。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不否认教学中要有共同的目标,但如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无疑会扼制教师的个性,抑制教师的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就无从谈起。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而且个性是不能“复制”的。课堂教学要表现个性的地方很多,如导课结课,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设计,出知的先后顺序,和学生对话、心灵沟通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无法复制的内功夫,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总结才能内化出来。
改进策略:教师并不能拿着集体备课时的同一教案直接上课,而应在课前和课间,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集体备课后的教案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删减,使之适合本班学生。集体备课应该是“立体”备课,即使是同一节课,如导入新课,我是故事导入、你是开门见山导入、而他是谈话导入等,有几个人就可能有几种导入方式,新授、小结、板书等同样有多种方式,形成了“立体”,然后各人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组成一个自认为最实用的教案,即为“线型教案”。
二、 组织形式上的误区
任何事情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纪律是不会有良好的效果,集体备课也是一样,但是现在的集体备课存在着组织松散的现象,所以阻碍了其发展与提高,这也是一个误区。
误区一:集体备课就是要高谈阔论
有的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足,使得集体备课只有形式,没有内容。集体备课时或者张家长、李家短,不得要领,使集体备课异化成漫无边际的闲聊;或者是东一榔头、西一拐棒,泛泛而谈,一人说,多人听,说者是眉飞色舞,听者要么是昏昏欲睡;或者就是人声鼎沸;或者是你迟到,他早退,集体备课只是时尚,是赶场子,没有实际效果。
改进策略:学校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的运作机制。本人认为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方式:集体备课应该实行教导主任负责制,教研组长进行业务指导,备课组长具体实施。
2.活动方式:采取集中研讨和分散实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研讨即备课组长在集体备课期间召集本组教师分配备课内容、提出备课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讨论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信息。分散实施即任课教师根据审定后的备课提纲再进行创造性的备课,设计课时教案,组织上课和检测等。
3.时间安排:教务处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初编排课表时交叉地确定各科集体备课时间(一般每次不少于2.5小时),排入课表或教研活动日程,每学期次数不要太多。但一定要讲究实效。
这样的集体备课有利于在教师之间通过相互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
误区二:集体备课就是轮流“坐庄”
一般的集体备课就是同年级组或备课组的老师,每个老师轮流主笔备一课(一个单元),然后把教案复印一下,每人一份。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不负责任的教师,手握教育信息化这把“双刃剑”,不是认真地开发其积极的一面,而是利用其中的某些技巧,大肆偷懒剽窃。比如,将往年集体备课的材料“粘贴”,“复制”;将互联网上的有关内容“下载”,“另存”……还美其名曰,与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老师“集体备课”。这样,集体备课将陷于“一人提供教案,大家机械使用”的尴尬局面,虽然省时省力,但这种有名无实的集体备课,其效果比单人独备更差,甚而助长了一些人的依赖思想,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牐牚
改进策略:本人认为要改变“集体备课就是轮流备课、轮流坐庄”的现象,必须要形成科学的集体备课的流程:
1.自研教材: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写出发言稿;
2.集体研讨:各人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骨干的点拨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3.分工主备:在形成最佳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内容写出详细教案(但教案上留有一定空白),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案;
4.修改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案作一定修改,成为自己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5.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后记,教研组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明确地把集体备课和教师独立备课纳入共同的体系和程序之中,在两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但一些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一种误区,他们把集体备课和教师独立备课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为两者非此即彼,水火不容:似乎一个教师参加了集体备课,就不再需要独立备课;也似乎一个教师独立备课了,就不再需要参加集体备课。事实上,集体备课与教师独立备课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教师只参加集体备课,不通过独立备课对集体备课形成的“备课组教案”进行消化、补充和处理,是很难甚至不能真正把课上好的;反之,仅凭一己之力,忽视集体力量,不能“善假于物”,即使再“高明”的教师也会“行而不远”。所以,在思想上,我们务必把集体备课和教师独立备课看作备课工作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行为上,学会两条腿走路,既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在集体中学习、思考、感悟、提高;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种现实教学条件,对集体研究的思想结晶进行个性化的消化和处理,从而把集体智慧和自身才智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水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