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宁文璐
景德镇市第十二小学,江西景德镇333000
近来,在各类新媒体中,出现了这么一句话,叫作“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从这句话可知,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胜古迹、传统文化可引导大家去“行万里路”。在漫漫的学习生涯中,我们回顾过往,那些配着精美插图的名山大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向往。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我们完全可以实现身临其境去感受课本中的内容。习总书记也指出:“教育要在增长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增长见识离不开课堂,但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融入自然,将文化内化于心,将知识付诸于行。自古以来,许多文化名人无不倡导“知行合一”,研学旅行正好能实现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自然中探索知识,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完成课堂知识的运用与升华。
要想将研学旅行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必须要明确研学和旅行的关系、课堂教学和研学旅行的关系、研学旅行和学生学习的关系。如若不能妥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那么研学旅行将会变成走马观花,没有实际效用。因此,语文研学旅行应以教师的教学为基础,根据具体内容来开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要做到研学旅行和小学语文的有效融合,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以教材为主体,结合生活中的丰富资源。语文研学旅行的开展是从生活上来体现课堂中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在现实的环境中去发现、感悟、思考,因此,立足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以三年级语文教材来举例: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暑假生活,可以在暑假中举办一次夏令营,丰富暑假生活,增长见识;第二单元秋景主题,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森林公园或者果园,品味秋天的缤纷色彩;第六单元主题是祖国壮美的山河,安排了《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可以组织学生去到西湖、天门山、洞庭湖、西沙群岛、小兴安岭领略当地的美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春游去哪玩,带着学生去公园、去野外嗅嗅春的气息;第三单元《赵州桥》,孩子们可以观赏到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赵州桥,实地看看它的构造;第七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可去当地的动物园去看看那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仅仅是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就有这么多研学旅行的素材,课文和实践相结合,一定能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明确了教材内容后,要遵循教育性、实践性、融合性、安全性的原则,结合旅行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应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1)再现情境
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我们要做到基本的情景再现。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来到了西湖,要细致地观赏西湖的美景,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绕上西湖走一走,比老师单纯的讲解更能走进学生的心中。再如《望洞庭》,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难以理解,相信来到洞庭湖一看便知这原来是洞庭湖中间有着一座翠绿的君山,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多么高超。
(2)拾遗补缺
教材中安排的课文对于单元主题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但其中也能辐射出更广的内容,这些研学旅行也可以进行补充。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老师在研学前教授给学生观察顺序和写作方法,来到动物园之后,除了大熊猫,还可以观察到其他的动物。今后遇到描写其他动物的作文时,也能写得真实丰满。另外,上完《赵州桥》之后,可以相继辐射出许多本土的工匠精神故事,可以是传统的手工艺,如制瓷;也可以是现代化的工业,如直升机研究等。
(3)创新拓展
研学旅行应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可以针对当地特色发展诗词兴趣小组、作文兴趣小组、传统文化传承者、红色文化宣讲团等。另外,由于经费、时间的限制,还有安全性的考虑,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是有限的。但是,经历过几次研学旅行后,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在自己的家庭出游中也带有目标性、指向性。
最后,依据教学目标和研学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和课时计划,并结合信息技术将活动情况及时拍照、摄影,制作成美篇,发至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宣传,还可以开设抖音账号,记录学生整个小学的研学旅行经历。
从2016年11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都积极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这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更是给一线教师的考验,转变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是研学旅行对老师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立足教材,结合丰富的课外资源,有效地融合语文学科和研学旅行,将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