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王俊华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三中学校,山西太原 030032
错误为什么总在重复?
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我安排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算(代数角度探索),一条看(几何角度解释)。既有推理又有验证。
过程简述:学生列举形如(x+1)2式子进行计算。先用幂的定义展开,得出结果,归纳结论,举例验证,继而得到完全平方和公式的表达形式;让学生用“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在中央”的口诀对公式作了理解与认识;又进行了几何直观的解释。我理想化地认为学生既清晰地看出公式的结构,又感受到抽象代数运算的直观背景。
但作业中仍有形如(a+1)2=a2+1 的错误。这个计算误区是怎么形成的?于是重温幂的定义、整式乘法、几何解释。又问,难不成(a+b)3=a3+b3?还没从特殊值的角度代入验证,辰大喊:“不是!老师,这个是4 项!”集体停顿注视他!然后大家私语起来。“你们看么!25页!人家‘读一读’里说来么!”辰是收作业的队长,认真负责,但成绩不好,上课很少发言。我必须让他在掷地有声的“发现”中有所突破。“好!我们和他一起读一读!”突然,他指着图片,小眼睛认真地盯着我问:“老师,这写的啥呀?看不清。”大家想我可能倒在这个问题上了!但真没有。因为我着手做数学史的课题研究,对“杨辉三角”是有认识的。我大声念道:“左袤乃积数,右袤乃隅算,中藏者皆廉,以廉乘商方,命实面除之。这张图片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同学们的眼睛仿佛道道闪耀的星河。我静心说道:“一位数学专家去剑桥图书馆访学,想看看《永乐大典》,原稿是半米高的大开本,全是宣纸手写版,特别让人震撼。这虽然是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但馆方不让照像。经过沟通,馆方才让他拍了一张有杨辉三角的那页图片。我们看一下这页珍宝里蕴含着哪些数学知识。”……
对于前三行,学生马上作出了解释。(a+1)3=?辰说“算”!我们开始算。“那4 次方呢,要这样算下去吗?”“如果进行5 次方,13 次方,2019 次方呢?”学生立马叫苦。“那有什么简便办法吗?有规律可循吗?”“肯定有,试试吧。”学生分组进行了计算,很快找到了系数之间、字母的次数方面的规律。“小脸蛋们”神采奕奕报着发现:项数就是n!好像对称了!……这时我发现辰拿着笔杆子边画边笑,笑完不忘咬咬那根手指头。“辰,你笑什么?”他一眯眼说:“这和编草帽一样儿!”大家温和地笑了。“那你给大家编编这个草帽儿。”辰在黑板上形象地“编织”着,大家边笑边点头:“对的了!”“(a+b)2=?(a+b)3=?”“大家回答的肯定、愉快。我顺势说:“除了杨辉,我国古代数学的很多创新和发展都居世界前列,都是经过数学家长期努力和坚持的结果,大家对于学习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要怕,停一停,想一想,保持一份热爱与执着。因为你的刻苦学习有时候改变的不仅仅是你的命运。”这一谈话在我和学生之间的炯炯注视中结束……
案例分析:
(1)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而文化基础又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第一个方面,因为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希望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自信。数学课本上的“读一读”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较多的数学文化史,可借助它让学生积累人文领域中的基本知识和成果,初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我们要通过细节化的教育实践来落实核心素养。大家听“杨辉三角的遭遇史”时非常认真,爱国情怀已经是每个中国人骨骼里的东西。教学中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读史、懂史、鉴史,从而学史、明史、创史吗?这样的“播种”是可以实时发生的。通过这次“读一读”的介入,我更加相信高效的教学设计与深入地课题研究并不矛盾、相互促进!
(2)山西省的中考快速、鲜明、准确地进行了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导向与调整。数学文化一直是教学中美丽的橱窗,但被束之高阁的“读一读”是可以纵横穿插在教学过程的一部“春秋”。它的背后,是各个数学家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也是诸多数学家竞相角逐的春秋史!这样的数学文化应该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渗透到教学研究过程中。
(3)为什么“读一读”推进过程慢?主要原因有:①内容一般较深,详之太多,简之不明;思想方法一般也高于基础目标和基础知识,课标上没有针对性要求,渗透力不强,使用度不高。②“读一读”中的内容没有做具体的实践性开发,操作较单一。③怎么去推进?其实读的范围不仅限于课本,可让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同时教师也应该深入地阅读,适时地落实核心素养。
(4)因为一个错题、一个孩子、一个问语、一张图片,生发了多少思想上的百转千回。我掩卷深思,温暖感触,“读一读”促成的美好让我们不容忽视一切对教学、对课堂、对学生素养有用的东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