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娘惹饰珠鞋看马来西亚峇峇娘惹文化

时间:2024-05-10

杨頔

摘要:饰珠鞋是峇峇娘惹族群服饰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多元文化碰撞形成的峇峇娘惹文化产物之一,也是峇峇娘惹族群的身份地位、文化特点的缩影。本文从娘惹饰珠鞋的制作工艺、材料来源、图案意义、穿戴礼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峇峇娘惹族群高贵生活品质的成因以及峇峇娘惹文化的多元性特点。

关键词:峇峇娘惹;饰珠鞋;多元文化;文化碰撞

峇峇娘惹(Baba-Nyonya),指的是15世纪初期移居到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印尼)和室利佛逝国(新加坡)一带的大明国华人的后裔。中国明代时,郑和的船队五次来马六甲驻节,他的一些部下留在了南洋定居,和当地的女性通婚,生下的孩子中,男性称为“峇峇”(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1]。两个族群逐渐在语言、服饰、饮食、建筑等方面产生碰撞并逐渐融合,形成了峇峇娘惹族群独有的文化特色。语言方面,峇峇娘惹族群以使用马来语和英语为主,但会参入一些闽南语方言,从而形成了独有的“峇峇马来语”。在饮食习俗方面,娘惹菜把马来的独特香料融入中国菜的烹饪方式中,餐桌礼仪方面则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在建筑方面,峇峇娘惹家里的陈设也是中西糅杂的。既有西式的起居室、长饭桌,又有中式的天井。既有镶嵌欧洲彩色瓷砖的墙壁,又有螺甸镶嵌的楠木明式家具[2]。在服饰方面,娘惹的服饰以马来女士服饰中的套装Kebaya(可峇雅)为基础,加入了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和喜庆的色彩,以及西式的低胸衬肩元素,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对峇峇娘惹文化带来的影响。

在娘惹的服饰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娘惹的饰珠鞋,饰珠鞋又被称为“串珠鞋”,马来语为“KasutManik”,是娘惹亲手绣制的手工拖鞋。娘惹通过学习珠绣手艺来制作饰珠鞋,虽然峇峇娘惹们不懂中文,但却在价值观、社会习俗等方面维持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仍旧恪守“男主外,女主内”以及“三从四德”等规矩,在当时女工刺绣的水平也作为衡量一名娘惹是否贤惠的标准。

1饰珠鞋的制作

1.1珠绣手艺是娘惹的必修课

饰珠鞋的制作通常是由娘惹亲手完成的,需要耗时几个月,因此需要娘惹掌握细致的手工技艺,以及十足的耐心。首先娘惹在棉布上作好草图,珠子的颜色搭配完全靠自己的设计与创意,然后再将一颗颗小切割珠缝制到布上。为了呈现颜色深浅渐变的美感,即使制作难度极高,娘惹也会挑选细小的珠子。将成千上万颗珠子穿透细如发丝的针线,这样的工序要重复几个月才能制作出一双饰珠鞋。

未婚的娘惹被要求在家和母亲学习如何制作饰珠鞋以及烹饪娘惹菜,珠绣手艺和烹饪手艺成了娘惹的必修课。在当时,未婚娘惹的珠绣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会成为评判她们是否适合婚配的一个评定标准。她们会提前制作好饰珠鞋,为了以后嫁人时送给未来的婆家。峇峇娘惹虽然远离中国本土,但是他们传承了注重忠孝节义、讲究长幼有序、家庭等级森严等中华文化传统[3]。由此可见,峇峇娘惹文化沿袭了中国传统女性多“主内”的文化习俗。

1.2饰珠鞋原材料高档且珍贵

娘惹珠绣选材极其讲究,采用产自欧洲的切割珠(ManekPotong)来缝制,每颗珠子都有一定倾角,目的是增加立体感,让饰珠鞋看来闪闪发亮,充满贵气[5]。峇峇娘惹族群中男性通常在外经商,从事商业居多,积累了殷实的物质基础,从而形成了较高的生活品质。制作饰珠鞋的原材珠子大多是由峇峇们在进行海外贸易时从欧洲带回,路途遥远且价格昂贵,显示了峇峇娘惹族群在当时富裕的生活状态。

2饰珠鞋的图案变化及穿戴礼仪

传统的饰珠鞋是由欧洲流传而来,所以设计多受欧洲风格影响,大多是欧式花卉和大自然主题。而随着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马来文化的“混搭”后,其图案、颜色都逐渐产生了变化。图案元素更加丰富,娘惹会把具有美好寓意的事物绣到鞋面上,比如牡丹、金鱼、雀鸟,还有玫瑰花等。在接受了英文教育后,娘惹们还会把一些英文祝福语绣在鞋面上。娘惹在制作饰珠鞋时的颜色选择也是非常讲究的,所使用的珠子颜色必须搭配好娘惹服的颜色,这也是娘惹穿戴礼仪的重点之一。饰珠鞋一般只有在出席正式场合时才穿上,例如婚礼、重要聚会,或是在节日期间拜访家人和朋友时。娘惹在挑选婚礼配饰时多采用高跟饰珠鞋款式,走路时尽显娘惹温柔端庄的淑女气质[4]。

2.1峇峇娘惹族群的财富与声望

从一双饰珠鞋的材料准备、制作工艺、穿戴搭配,不难看出峇峇娘惹族群在当时富裕的生活条件以及精致的生活品质。饰珠鞋是财富的象征,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档皮料、珠子、線等原材料象征着峇峇娘惹雄厚的金钱实力。明朝时期中国国力昌盛,大部分移民从事商业居多,再加上同乡之间凝聚实力,互相扶持,积累了殷实的财富。饰珠鞋也是地位的象征,细致的工艺、讲究的搭配尽显生活的精致。峇峇娘惹族群借助着郑和下西洋所打下的精神基础,受到了本土人民的尊重和欢迎,因而在当时的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那段时期,峇峇娘惹族群在历史的舞台上风光无限。

2.2多元文化碰撞而成的峇峇娘惹文化

在娘惹饰珠鞋的背后,刻画着多元文化碰撞的印记。在制作工艺上,由中国传统珠绣技术作为基础;在原材料上加入了欧洲文化;在图案的表达上,既有中华特色的龙凤呈祥,又有马来特色的几何图案和植物图案,还有英文吉祥语等。峇峇娘惹在几百年的繁衍中,一方面保存着传统的中华文化,一方面又融入了南洋的马来文化乃至欧洲文化,最终在语言、饮食、服饰等多个层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目[1]。峇峇娘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分支”,在许多方面较多地承继了传统文化习俗。同时又能将自身的文化内涵植入当地文化的躯壳中,不与在地国政策相违背,以现代化和全球化理念改造自身,最终在当地落地生根[5]。

3结语

笔者在研究文献时发现,在提及峇峇娘惹文化的形成时,大多都只归纳了中华文化与南洋文化的关系,而经研究发现,峇峇娘惹族群的文化从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都可以找到“世界化”的影子,并非只接受了南洋文化的洗礼。峇峇娘惹族群善于尊重、借鉴和吸纳他族群优秀的文化因子,最终实现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陈恒汉.从峇峇娘惹看南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3):104-108.

[2]张程程.马来西亚“峇峇娘惹”族群之兴衰:一个华人族群兴衰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罗璐.对马来西亚(马六甲地区)特有的包含异域风情的华族峇峇娘惹服饰的研究[J].艺术品鉴,2018(5):147-148.

[4]陆诗晴.从娘惹服饰看峇峇娘惹族群的文化认同[J].文化产业,2018(12):15-17.

[5]叶舒,徐华炳.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移植与适应——以南洋“娘惹文化”为例[J].国际传播,2018(6):73-8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