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4-05-10

康华

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江苏南通 226600

1 小学语文自然教学与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

小学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儿童素养为宗旨的自然启蒙课程。小学语文是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任务,为实现中小学自然教育的总目标:“全面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服务”。体现了学校儿童教育的全面性要求,素质教育需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即儿童不但要学习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学校的科技工作是指从发挥学校力量、社会力量、家庭力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后通过开展系列自然科普活动,综合推进儿童科技教育。

2 小学语文自然教学与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2.1 小学语文自然教学的概述

小学语文是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担的使命正如《上海市小学生自然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承担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自然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对自然事物和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养成注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和态度;体验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并尝试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

2.2 小学语文自然教学与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人类已经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在当下知识爆炸、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的过程中,信息知识的增长速度和科学技术发明成果的综合性,迫使现在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去思考一个问题: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育都分割成一个个的小范围,各个学科之间都界限分明,互不相关互不联系,这种封闭式的、古板的教学,是否已经不符合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否已经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与创造精神,是否已经不能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从 1950 年到 1960 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有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具影响,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措施。

儿童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是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的方面,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儿童学习的过程及他们的实践和体验。小学语文自然学科教学和学习科技活动实际上也属于研究性学习范畴,在开展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应以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为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团队间的分工合作、各持所长,教师们起到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为儿童构建一个开放的自然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3 儿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从 20 世纪 80 年代在中国出现之一名词到现在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词汇,并且转化为政府和教育界的普遍行动。素质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全方面提高儿童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儿童的主体精神和主动精神。

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或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兴趣,还有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等百折不饶的精神。小学的语文教学正是在为儿童传授自然知识和培养科学技能的课程,帮助儿童把握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小学语文教学和学校科技活动中需注意的是要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在儿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上带来一定的帮助,保护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追求真理的和谐氛围环境,为儿童的天赋和无限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自然的和谐环境。

3 小学语文自然教学与儿童创新能力在实践中的运用

3.1 动手探究,激发欲望

小学语文自然教学内容丰富,科技活动的形式多样,教师应将之相结合开展一些简单、安全的动手探究活动项目。在各类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做探究实验、科普试验。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做到:大胆的猜测+实事求是的记录,丰富的联想+准确的判断,学生可以在过程中仿照科学家的研究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尝试、探究、发现,在主动探究中掌握方法。这样的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活动案例

3.2.1 活动背景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很多学生都遇到过这样的不知所措,看到美丽的植物,却不知道它的名字;刚认识不久的植物,却忘记了它的名称;知道一些常见的植物,却会将它们弄混。

3.2.2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比较,进一步认识千变万化的植物世界。

(2)学习记录植物基本特征的方法——相机拍摄。

(3)培养学生对植物奥妙深入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和谐大自然、热爱美好环境的态度。

(4)通过收集植物资料、制作植物小报,了解更多与植物相关的知识,学做绿色环保小主人。

(5)在活动中,学会爱护花草树木,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3.2.3 实践意义

小学语文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都属于科技教育,是让学生去探索自然规律,让学生们生活在自然中,让科学现象、科学知识蕴含在自然及生活之中。在探究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同一科目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且更应该寻找教材内容与生活的接触点。

4 重视小学语文自然教学与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和谐环境

4.1 重视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们认识到,无论是在小学语文的自然教学中,还是学校的科技工作中,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都是无可厚非的,要让儿童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方法,然后最大限度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在实施过程中,应从他们感兴趣的且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给他们提供参与探索和研究的机会,指导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去动手去实践、去搜集证据,去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有用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锻炼科学的思维,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全方面提高他们本身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4.2 创设良好的和谐学习环境

创设良好的和谐学习环境是开展有效的语文自然课堂教学必要条件和学生保持良好学习兴趣的诱因之一。学习环境主要指两方面因素,一是各种学习资源即课堂教学的物质基础;二是学习策略即课堂上教师教学营造的学习氛围。小学语文自然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科技活动的开展则是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等周边资源。现阶段的研究表明,教师们已有了比较强的意识积极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但在挖掘更多的学习资源却还需努力;且在课堂环境的布置中,课桌椅的排布、教学器材的资源丰富,还需多动脑筋。这些都是保证学生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的重要保障。

4.3 课后作业与知识拓展相结合

在语文课中,有许多的事实和资料是学生无法或不便于他们观察、实验得到的,有的空间范围太过广泛,如野外和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也有的历史漫长久远,如某些动植物的进化;也有的没有条件亲自观察,如一些野外珍稀动植物;还有的动植物间联系比较复杂,如食物链、生态环境保护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后利于业余时间广泛查阅、收集资料,或者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对于这些内容,可以将它们与科技活动联系,以课后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知识面得到一定拓展。

5 结语

总之,为了儿童们的美好未来,我们必须要以自然的教学共创和谐环境未来,儿童的生存与健康依赖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才能够满足儿童的生存与健康等基本需要,破坏环境就是破坏儿童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为了满足儿童学习的基本需要,就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以保护环境,教会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和谐相处,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