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校际联动开展创造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10

文云全

江苏省启东中学,江苏南通 226200

中小学创造教育课程开发是实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1]。目前国际国内诸多中小学已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创造教育[2],但缺乏创造教育课程开发体系,普遍局限于校本化[3],创造教育区域推进困难。本课题由科创教育特色学校牵头,组织区域内具有同类特色的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等十余所学校,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校际联动,优势互补,经验提升和优化改进等方式,开展创造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路径和策略,为创造教育课程开发体系建构提供支持。

1 校际联动及其策略

1.1 校际联动的涵义

校际联动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牵头学校的组织下,具有共同目标价值取向的特色教育学校,按照优势互补原则,联合开展研究与实践行动的一种结盟教育形式。本课题中所述的校际联动是指不同学段相同特色教育类型的学校联合行动,学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四个层次。这里的相同特色教育类型是指科创教育。

1.2 校际联动的策略

一是学段联动策略。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同学段的学校,按照同类联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组织特色项目学校,开展团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不同学段之间的校际联动。二是帮扶联动策略。校际联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发展,将优势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联姻,通过帮扶实现优势拓展与补充,能更好地推动校际间平衡和发展。三是项目联动策略。校际联动往往需要依托具体的项目展开,如特色项目建设、专题研讨、大型节会、专项赛事、成果展评等,更能聚焦目标,集中话题,深度联动,产生共鸣。四是学科联动策略。校际联动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开展跨学科教学研讨,通过相同或不同类型的学科之间开展综合性、交叉性、互补性的思维碰撞,更能促进创造教育发展。五是普职联动策略。校际联动中包括普通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这种普职联动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互补相关资源,解决创造教育中的诸多“痛点”,实现联动快速发展。

2 创造教育及其策略

2.1 创造教育的涵义

创造教育可分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4]:一种是广义的创造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开展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另一种是狭义的创造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在创造学指导下,以开发学生创造力为中心,来统帅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达到促进全面素质提高的新的教育体系。本研究认为,创造教育是基于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科创教育为重点,以开发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是以科创为主体的创造教育,旨在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侧重“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

2.2 创造教育的策略

一是生活化策略,以学生生活所及范围作为选材基础,开展以科创教育为重点的创造教育实践,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所进步。二是个性化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包括年龄、兴趣等,尽量提供个性化的创造教育指导,让学生在创造实践中得到更加适合的教育和更大的发展。三是开放化策略,采取开放化管理与开放化创造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缩小制度、空间等对创造教育活动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创新实践的可能。四是活动化策略,活动和组织是创造教育得以实施的关键,将科创教育的实施以活动化的形成加以组织,更能兼顾面向全体学生和利于个性发展,同时便于操作和参与。五是情境化策略,创设适切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创造兴趣的激发,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从而更好的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5]。六是融合化策略,多种方式和元素的合理融合,更能提高创造教育的实践效能,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多学科融合,综合性开展创造性研究与实践,能取得更好效果。

3 课程开发及其策略

3.1 课程开发的涵义

根据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表述[6],课程开发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牵头学校的组织下,根据共同目标价值取向,围绕特色教育联动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特色教育专业教师为主,按照优势互补原则,进行适合校际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联合课程开发策略。本研究中,课程开发是指以科创为主体的创造教育课程开发,旨在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

3.2 课程开发的策略

本课题在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尤其是牵头学校多年开展《学会发明》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体会为范例,本课题组拟定了校际联动开展创造教育课程开发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开发目标、课程内容、实施保障、课程评价等[7]。一是开发目标从学生、教师、学校和区域四个方面进行设定。二是课程内容结合牵头学校和参与研究的学校特色,选取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作为重点和突破口展开。三是实施保障主要从组织、引领、合作和联动方法着手。四是课程评价关键研究评价对象、指标、方式和策略等。

4 研究结果与实践成效

4.1 研究结果

研究与实践表明,校际联动架构创造教育课程开发体系[8],有助于推进创造教育的实施,更好地实现创造教育目标,为广大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推进创造教育课程的区域实施与改进,促进创造教育课程体系化发展;有助于发展地方区域办学特色,打造地方特色教育品牌,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支撑。

4.2 实践成效

校际联动开展创造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由区域特色学校牵头,组织本市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和中专的多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按照预设研究计划,校际联动,分工合作,实施创造教育课程开发,旨在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侧重“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初步构建了以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为主旨,以创造力开发为重点的创造教育课程开发体系架构,并通过区域实践取得喜人成效。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市青少年科创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国际和全国发明展览会、全国和省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创客大赛等,获得各级各类科创奖300项多项。所在市教育体育局和市科学技术协会于先后获评“省青少年科创大赛优秀组织奖”;参与研究与实践的学校分别获评“全国创新创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创特色校”、“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省十佳科创学校”、“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市第一届青少年科创摇篮奖”等。

4.3 成效影响

研究与实践表明,以科创教育为重点的创造教育课程开发平台架构与实施策略探索,有助于推进创造教育的实施,更好地实现创新育人目标,为广大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推进创造教育课程的区域实施与改进,促进创造教育课程体系化发展;有助于发展地方区域办学特色,打造地方特色教育品牌,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支撑。

一是丰富了儿童创造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理论。通过以科创教育为重点的校际联动创造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探索了儿童创造力发展动力体系,创造力开发体系,创造教育课程开发体系,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平台架构及实施策略[9],并在中文核心期刊、学术期刊等杂志上公开发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儿童创造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理论。

二是促进了学生创新发展,培养了大批科创先锋和创新标兵。通过校际联动创造教育课程开发,实施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工程等措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创,综合提升,创新发展,其中多项科创作品在全国和省市青少年科技赛事中获奖,培养了大批科创先锋和创新标兵。

三是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教师通过校际联动创造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开展名师工作室协作,校际联动区域合作,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程开发,交流展示等,不仅让学生得以创新发展,而且让教师得到很好发展。

四是推动了创造教育区域特色发展。研究期间,不仅牵头学校取得殊荣,参与实践的所有学校都分别获得显著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创造教育特色学校和区域发展。

5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5.1 存在问题

一是内容局限性。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创造教育内涵丰富,方式多样。本研究选取科创教育作为重点和突破口加以研究和实施,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以科创教育为主的创造教育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的内容局限性。

二是校本局限性。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以促进创造力开发为重点的创造教育课程开发。本研究作为校际联动开展创造教育课程开发,以具体学校特色为基础,拓展为区域创造教育课程,还是存在一定的校本局限性。因此,中小学实施创造教育课程开发体系,应认识其具有一定的校本局限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造和变通。

三是实践局限性。由于课题实践时间较短,参与学校不多,校际联动机制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校际联动开展创造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5.2 改进建议

一是拓展创造教育课程内容。在实施创造教育课程开发体系时,应根据不同学校的文化背景和特色,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通过学科拓展统整资源,科创架构平台等措施,进一步拓展创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是鼓励校际联动深度合作。校际联动开展创造教育课程开发的方式应该是可行的,应该鼓励不同学校,包括不同类型和学段层次的学校开展深入合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共同进步。

三是加强创造教育课程实践。中小学开展创造教育课程开发应该加强有效实践,更加全面而有针对性地推进创造教育和课程开发,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