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咏怀古迹》昭君的琵琶曲 人生无尽的悲歌

时间:2024-05-10

张金华

摘 要:“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干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不仅感慨王昭君的身世遭遇,批判汉元帝"按图召幸"的昏庸,也"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流浪的深沉怨恨。

王昭君,一个悲剧女性。前半生被选入汉宫,虽年轻貌美,但得不到汉元帝的宠幸。后半生远嫁匈奴,葬身异域。夜月归魂,无限悲凉。

关键词: 杜甫;《咏怀古迹》;王昭君;身世感慨

每次讲杜甫的七律《咏怀古迹》,都会为王昭君的命运而感伤。虽然知道杜甫是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头之块垒,其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借昭君空有才貌却宫中失宠表达自己空有济世之志但不被重用的失落和怅惘,但也常常感喟,为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她生不逢时,枉有倾国倾城之貌和聪颖超人的智慧而唏嘘叹息

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也就是现在湖北的秭归,杜甫在《咏怀古迹》的开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就写出了王昭君与庸常之人的不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秀美的山川,孕育优秀杰出的人才,虽专家们认为杜甫以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来写王昭君似乎不妥,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当时处于夔州白帝城的杜甫是看不到湖北的荆门的,他是通过想象来描摹昭君出生地的,写山川之奇美,突出人物之不凡,以此来增加全诗的悲剧气氛,表达的是物是人非,人亡物在之感。《西京杂记》记载:王昭君原名王嫱,是齐国王穰的女儿,端庄娴雅,十七岁被召入汉宫,汉元帝后宫的宫人都是根据画像被宠幸的,大家都贿赂画工,昭君自恃貌美,从不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来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天子,对汉称臣,并自请为婿,汉元帝挑选了宫女王昭君。临行时,发现昭君容貌美丽,光彩照人,元帝大惊,又不愿失信于匈奴,只好把昭君送给了匈奴。据说汉元帝还为此诛杀了毛延寿等很多画工。《后汉书》记载:“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昭君进宫多年,得不到皇帝临幸,心生“悲怨”而慷慨应召,自愿出使匈奴。不管《西京杂记》中的“被画工所误”说,还是《后汉书》的“悲怨求行”说,哪一个说法更令人信服,但王昭君,生于长江流域,却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说……

《咏怀古迹》的颈联写王昭君的故国之思,离别之恨。上句写汉元帝的昏聩无能,下句写王昭君的魂魄归来。远嫁异域,葬身荒漠,生不能归来,死后“环佩空归夜月魂”,一个“空”字,道尽了王昭君的悲伤、孤寂和寥落。

诗歌的尾联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百年来,那哀怨的琵琶乐曲,分明是一曲怨恨之歌,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这首诗寄寓了对王昭君的同情,也传达出王昭君的哀怨凄凉之情。两千多年前,一个女子,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虽然最后被封为“宁胡阏氏”, 但她没有自己的人生,没有自己的幸福,一生与痛苦相伴,与思乡相随,终成为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想到《后汉书》的《列女传》中的主人公,她们有的谨遵妇礼,忠贞不二,有的为了节义,以死抗争。哪一个不是血泪斑斑,痛苦终了。这些烈女们,难道不是封建传统道德对女性的束缚和钳制而使之成为牺牲品的吗?

我们再回到《咏怀古迹》上来,身在夔州,饱受流离之苦,羁旅之愁的杜甫,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深沉怨恨。王昭君是远嫁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杜甫是流离而不得归,壮志而不能酬。

综上所述,昭君出塞的故事,为历代文人所吟咏议论,大都同情昭君的遭遇,而责备汉廷的薄情,昭君则以满腔怨恨而离宫。江淹《恨赋》即说:"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極。"杜甫《咏怀古迹》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无论如何,王昭君的琵琶曲,都是一曲悲歌,无尽的悲歌。

参考文献

[1]唐军, 彭学军. 浅谈昭君故里历史文化与气象[J]. 气象知识, 2013(4):35-35.

[2]张高评. 清代王昭君题咏之转化与创新——以和亲是非之主题为例[J]. 语文学刊, 2017(01):32-45.

[3]马瑞芳. 塞外琵琶恩怨多——王昭君(中)[J]. 文史知识, 2016(9).

[4]金性尧. 昭君出塞的真相[J]. 书城, 1996(05):41-4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