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有暖阳,筑梦起航

时间:2024-05-10

潘艺桐

摘 要:高中生拥有阳光、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民精神风貌和国家的强盛。笔者结合当前高中生心理现状,探究在语文课堂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办法,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渗透

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如何在語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了语文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简要分析。

一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在教学各环节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和展示的好场所。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是语言和人文的综合。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是一种“浸润”,一种思想的洗礼和人格的塑造。因此,在这些文字作品中,我们不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更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利用教材和美文感悟生活,感悟生命

1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高中学习的起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豪情壮志影响许多同学,有志者立长志,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拼搏。

2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培养坚强的品格。在讲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中,李白那坦然面对挫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四十几岁才进入长安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可一年后就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可他并未消沉,而是蔑视权贵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是教育学生战胜挫折的好教材,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处处有挫折,但挫折并不可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就能战胜挫折。

3发掘真善美,丰富学生情感,陶冶性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如“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全文表达一个“孝”字,既感天恩,也感亲恩,这种至情至性之文,更是陶冶学生性情,提高道德修养的范文,应引导学生重点领悟。

4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爱情”在中学阶段是不能不提的一个话题,早恋倾向较严重,这种现象,本是正常的,我们不可用压制手段,只能是正确引导。如阅读《致橡树》一文时,我就用这首爱情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爱情观:独立、平等,且要符合道德,早恋、多恋、单恋都是不足取的。引导学生明确,形成自己正确的爱情观。

(三)在课外阅读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电影《罗马假日》中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读者》、《朗读者》中许多佳文都可成为随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认识改变了,思想情感升华了,方法技术迁移了,思想境界自然就提升了,综合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接受了人类创造的智慧的洗礼。如阅读《简·爱》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和爱,“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这样的作品特别适合从小生活在物资充裕,被爱包围的独生子女们来读,可以让他们充分明白爱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汪国真先生在《热爱生命》中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有更高的生命体验,塑造健康的内心和健全人格,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何昌锋.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4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