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全纳教育的实践情况

时间:2024-05-10

董双

摘要:全纳教育起源于特殊教育,并在《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我国的全纳教育经历了开始——探索——推广——发展这几个阶段,起步晚、摸索发展是我国全纳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力量,但也浮现出了很多问题,并有更多的情况需要探究与解决。

关键词:全纳教育,发展阶段,探究

一、全纳教育的概念界定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起源于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上颁布的《萨拉曼卡宣言》中。国内外不同学者从教育对象、过程、权利、教育体制等不同角度对全纳教育进行了界定。但目前对于全纳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萨拉曼卡宣言》中也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然而不同国家对全纳教育的界定有所不同,美国国家全纳教育重建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Restructuring)将全纳教育定义为:给所有学生(包括严重残疾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為了培养学生作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的生活的能力,就近学校中的相适年龄班级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和支持。英国全纳教育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ies on Inclusive Education)认为:全纳教育指的是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的共同学习。全纳意味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尽管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成绩会有差异,但学生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发挥去作用。

此外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全纳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也各有侧重,澳大利亚的学者贝利(Bailey)提出“全纳指的是残疾学生和其他学生一道在普通学校中,在同样的时间内和同样的班级内学习同样的课程,接受全体的学生,让他们感觉与其他的学生没有差异”;英国著名的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Tony Booth)指出“全纳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地区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美国学者塞兰德(Salend)认为“全纳教育是家长、教育者、及社区工作者发起的运动。它寻求创设以接纳、归属、社区感为基础的学校。全纳教育通过在邻近学校的高质量、年龄适合的普通教室来实施,并得到所有儿童的欢迎和认可。寻求建立以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为目标的、尊重个体差异为基础的支持性社区”。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全纳教育的界定是由托尼·布思(Tony Booth)提出的。

二、我国全纳教育的实践情况

我国关于全纳教育发展的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开始——探索——推广——发展。

(一)开始阶段(1874年—1986年)

国外(法国)早在18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出现了特殊教育学校,而我国则在1874年才由英国的传教士威廉·穆瑞在北京建起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名为“瞽叟通文馆”,后改名为“启明瞽目院”(现北京市盲人学校)。随着各类特殊学校的创办,我国进入了特殊学校的开始阶段,残疾儿童开始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

(二)探索阶段(1987年—2000年)

在国家积极扶持和大力支持下,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展了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自1987年起,我国就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全国范围内的15个市、县开展了随班就读的实践。国家正式文件首次出现“随班就读”概念是在1987年《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中,1989年《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又多处提到了“随班就读”。随班就读(learning in a regular classroom,简称 LRC),是指有身心障碍的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接受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随班就读是“中国式”全纳教育。“自1990年起,国家教委先后五次召开了全国性的随班就读工作现场会或研讨会,研讨实验中的问题,推广实验成果。这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随班就读开始走向成熟。”[1]

(三)推广阶段(2000年—2010年以前)

我国随班就读实践形式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取得了许多成果。在接受对象方面,已经确定了视障、听障、智障这三种类别的儿童,并确定了一套鉴定这些儿童能否随班就读的方法,在入学条件、教学内容和管理方式上明确了具体的要求。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而言,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明确了随班就读的教学原则、目的、班级管理方式等。

随着这些方面的要求日益完善我国全纳教育——随班就读逐渐从封闭的状态走出来,并且越来越完善,是一个特殊儿童逐渐了解社会,同时社会也越来越了解特殊儿童需要的一个过程。

(四)发展阶段(2010年以后)

在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的这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增加了;加强了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对特殊儿童越来越包容。但目前我国的全纳教育也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还没有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全纳教育;其次,我国的全纳教育(随班就读)与国外的全纳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随班就读”顾名思义,特殊儿童跟随班级中的普通儿童一起上课,特殊儿童能不能跟得上普通儿童就不得而知了,因此这也是我国当下全纳教育的一个不足之处。再次,我国全纳教育的受众只适合视障、听障以及轻、中度智障的学生试用,而其他种类的或者多重残疾儿童则还不能随班就读。

虽然我们国家的全纳教育还不能完全实现,但是目前我国已经按照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减少教育排斥”的理念在实践着,未来随班就读向真正的全纳教育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学校如何设置相关规定以及如何与特殊儿童所在班级的其他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3):3-7.

[2]王妍.全纳教育思潮及其实践研究(1994-2014)[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甘昭良.我国全纳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8):1.

[4]黄楠.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