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锦胜
注重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阜宁
王锦胜
近年来,阜宁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建设美丽阜宁,确保“十二五”建成苏北绿色发展先进县。
坚持三分原则,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机制。
一是分类发展。2008年,盐城市率先实施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要求,阜宁开发区、澳洋工业园、阜城镇等重点镇区侧重发展工业;三灶、罗桥、古河等一般镇侧重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变“镇镇冒烟”为集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二是分步实施。县委、县政府出台《阜宁县“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关于阜宁县2013年推进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将所有化工企业纳入24小时联网监控平台,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确保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创建3个国家级生态镇、7个省级生态镇,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扎实开展县城第10次绿化会战,森林覆盖率达24%,建成省级园林城市;益林、沟墩完成一期日处理量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羊寨、三灶等6个镇完成污水管网建设,确保80%的镇区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完成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70%的规划布点村实现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和“日清日运日处理”。三是分级推进。县级方面,成立绿色发展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将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的任务逐一分解到有关镇区部门,明确镇区部门的责任,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镇区方面,坚持镇区“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传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大事项,及时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类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促进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三业并举,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物质基础。
产业集群生态化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一是做强新特产业。深入开展“新特产业扩张年”活动,结合工业经济“四个十”工程和“百企升级”计划,举全县之力发展风电装备、光电光伏、环保滤料、粘胶纤维等四大新特产业,确保年内新特产业投入52亿元、开票销售70亿元、入库税收2.2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超50%,减少污染物排放,努力实现清洁生产。二是做优生态农业。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扩面提升,打造204国道等6条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带,加快建设陈集等8个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示范镇,全年新增高效农业10万亩。推进传统养殖转型升级,全年分别新建10万头、万头、千头生态猪场1个、20个、50个,年出栏生态猪100万头。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71%。加大“三品”申报认证力度,全年新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三品”45个。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推动农业向集约化、有机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排放。三是做大三产服务业。重抓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产业链向研发、设计、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延伸,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促并进。重抓生活性服务业,年内医药物流中心、休闲美食广场竣工营业,新苏国际商业综合体主体封顶,加速突破大型集团超市、知名餐饮连锁企业。重抓旅游业,重点培育观光休闲游、红色经典游、湖荡湿地游、乡村绿色游和佛教文化游等特色,彰显“红色经典、水绿阜宁”形象;推进金沙湖开发建设,完成万亩湖型整理、喻口古镇打造、温泉度假村建设等工程,健全旅游服务设施,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注重三管齐下,筑牢生态文明建设要素保障。
一是强化执法监管。加大环保、林业、国土、水资源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监管力度,加强部门联动配合,严厉打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努力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秀的美好家园。二是弘扬生态文化。狠抓生态理念教育,加强生态文化方面的知识普及,提升干群生态伦理道德,从根本上转变干群的价值取向,使节约资源、绿色消费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消费时尚。强化生态文化研究,注重挖掘阜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水绿文化、乡土文化等八大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为生态文化理论。完善生态文化制度,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使生态文化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三是严格生态考核。进一步创新对镇区、部门的考核方式,将“COD、SO2排放强度”、“能源消耗水平及降低率”等指标作为考核内容,加强对镇区、相关部门的考核,并纳入干部实绩考核体系,让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作者系盐城市政协副主席,中共阜宁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钱国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