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江苏区域特色

时间:2024-04-24

郑海祥 王永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江苏区域特色

郑海祥 王永贵

江苏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军,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彰显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开辟独特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提供现实土壤

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江苏化,构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平台。江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凝练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江苏精神,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实践平台。一方面,江苏以实现“两个率先”为总体目标,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主题。“两个率先”是江苏人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区域性探索和创造性实践,是江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和指南,是江苏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题;另一方面,江苏以“三创三先”为精神旗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抓手。中共江苏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确定新时期江苏精神为“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并将其正式写进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当前,江苏正以“三创三先”为精神支撑,大力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实现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巨大跨越。江苏正是在确立“两个率先”发展主题和凝练“三创三先”精神的基础上,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构筑了现实平台。

重视基础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成效。江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基础建设。第一,构建了通俗化的大众话语体系。江苏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构建了紧扣现实主题、贴近群众生活的大众话语体系。昆山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围绕“推进科学发展、我们怎么办”、“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等重大问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以通俗化的语言形式帮助人们加深了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徐州市出版《科学发展观在徐州的实践》、《徐州全面小康社会解读》等通俗读物,使人们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理论的魅力。第二,搭建了研究、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平台和载体。2012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公布了50家全省首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名单,从而为全省进一步推进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搭建了平台和实践载体。在研究性平台建设方面,江苏省社科联牵头组织了全省一流社科专家和在京部分学术名家担任首席专家,建起了29个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开展决策咨询服务;积极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人才优势,选派高校知名学者和专家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有选择的政府投入,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媒体宣传载体建设方面,各地不仅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主流媒体,还充分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加大对科学理论的宣传和普及。第三,强化了理论队伍建设。江苏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一支政治可靠、功底扎实、熟悉基层、善于讲群众话语的理论普及人才队伍。在学术研究方面,江苏加强省社科联、省委党校和各高校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在理论宣传方面,江苏既建立理论专家库,邀请省内外乃至全国著名的专家为各级各部门学习提供服务,也将一大批懂理论、熟悉业务的“土专家”和志愿者纳入宣讲团。在网络宣传方面,形成了一支以机关干部、教师、大学生为主体的业务熟练的理论阅评员队伍。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推进提供组织保证。江苏在实践“两个率先”的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加强了党员干部的科学理论素养,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大众化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方面,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在这方面,领导干部率先学习,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近两年,在江苏理论武装工作中,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逐步形成了以党委中心组的形式集体学习理论知识的制度,养成了利用工作之余钻研经典、学习创新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好习惯。同时,他们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习体会,经常性地深入基层作报告,切实带动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热情。如中共江苏省委通过开展“三解三促”活动,使领导干部在与群众的互动中了解了民情、解决了难题、宣传了理论,切实加深了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江苏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逐步形成了“三创三先”的理念;形成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形势政策教育、专题学习调研、集中研讨交流、干部在职自学、基层党员轮训和农村冬训等党员干部学习的基本方式,并在党员中开展新型学习活动;建立健全了党委(党组)集体学习制度、培训制度、调查研究制度、基层党员轮训制度、中心组巡学与述学等制度,推进了江苏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常态化发展,这些都为推进江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提供了强力支撑。

二、彰显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取向

关注民生,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江苏紧紧围绕民生问题,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坚持专注百姓利益、服务百姓需要的原则,使人民群众在利益满足中感受到理论的魅力。淮安市淮安区结合“三解三促”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走村入户,了解群众“难点问题有哪些、热点问题有多少、民生问题在哪里”,并以手机、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基层群众点题,梳理多个比较集中的基层民情要点,以此作为说唱团创作的肥沃土壤。常州市坚持以民生问题为核心,促进科学理论向解决民生实践的转化。徐州市针对征地拆迁、棚户区改造等社会关注的敏感热点话题,把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讲清楚,把群众的思想顾虑讲明白,把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让理论在服务群众中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更加被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

贴近民意,促进理论教育生活化和理论形式通俗化。马克思主义要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和掌握,就必须使理论内容充满生活意蕴。由此,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就要紧贴民意,使理论教育紧贴民众生活,理论形式易于让人民群众接受,即实现科学理论生活化和通俗化。理论教育生活化是指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理论精髓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州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建立和完善了覆盖各类人群的学习型组织体系,创新发展了“学习日”、“新市民学校”、“小巷讲坛”等一系列适合各类群众参与的亲民载体,创设了市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淮安市淮安区将党的创新理论、新时期江苏精神,富庶、精美、幸福淮安建设等政策宣讲,与小淮剧、花船、快板书、二人转等地方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唱党的大政方针,演百姓生活小事,说地方风趣方言,让群众在欢笑中接受教育。

适应民情,选择适合受众特点的传播媒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说到底是理论传播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理论要实现有效的传播,必须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实现全方位的扩散式传播。因此,就要结合各类人群的生产活动和风俗习惯,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针对广大普通民众的日常习惯,徐州市选择群众能够普遍接受的方式进行理论宣传。针对广大党员干部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江苏积极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的教育平台。针对外来务工者,常州市钟楼区建立了105所新市民学校,开办七年来,已对近十万人次进行了培训。针对青少年群体,更是利用各种载体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理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以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旋律教育为主要内容,建设教育基地、学生公寓理论学习阵地,依托学生党员先锋论坛、敬文讲坛,全面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注重校园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多样化,将校报、橱窗、校园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阵地与互联网络、无线通讯网络技术相结合,打造起数字化立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宣教平台;通过“阳光地带”、“书香校园”、“南师微博”等,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与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大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在校园的传播力、影响力、辐射力。

三、积累丰富经验——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基础

科学理论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江苏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拉近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使人民群众在活生生的实践中从内心建立起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贴近实际,就是要从地方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使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生活实现对接,进而指导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贴近生活,就要关注民生,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实现人民群众对其理解的桥梁,是增加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直接途径。可以说,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劲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贴近群众,就是要在传播过程中实现通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条件,是推动科学理论深入群众的“润滑剂”。我们要善于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方式,直接把科学理论传递到群众的心坎上。只有实现通俗化,才能为马克思主义插上“翅膀”,才能更好地促进科学理论“飞”进寻常百姓人家,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喜爱和接受。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障。江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方面,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领导干部,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保障。在当代中国,要保证党员领导干部能够担负起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就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他们的头脑。以此来帮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本领,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使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形成制度。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推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常态化的保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抓手,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

灵活发挥各种宣传和教育方式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性工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差异性原则,是指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有差别性的宣传和教育方式。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主体,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文化等环境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采用差异化的宣传和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普及教育。对待不同行业、职业和地区的民众,要从他们身边寻找素材,将科学理论融进他们生活中的事例,在具体的案例中讲道理,以此来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可信度,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梯式原则,是指要根据受众的年龄阶段和自身需求采取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宣传教育方式。对待青少年学生,要编写一些通俗读物或举办一些合适的讲座,使他们能够以习惯的方式接受教育;对待青年学生,就要在宣传过程中多编写一些具有哲理性的普及性读物,以增加读物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或者举办一些高水平的讲座,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对待中老年工农群众,就要采用一些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宣传。只有实现差异性原则和阶梯式原则的结合,才能在宣传教育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郑海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永贵: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功杭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10BKS052)和江苏省高校社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在江苏的实践研究”(2010ZDIXM038)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