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周前程
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周前程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领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人民的利益日益分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的涌入既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了参照的视角,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人主体意识的增长,国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凸显,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试图挑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概要说来,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些理论阐释的欠缺增大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而言,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马克思主义学界在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共性以便减少借鉴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阻力时,忽略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其一,从理论上而言,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水平是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对这一反差,目前除了从历史的原因进行解释外,没有提出其他的解释框架。况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员和领导干部中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这必然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在总结苏联垮台的教训时,少数人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西方思想家的那套话语:把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归结为社会主义本身的问题,得出了社会主义是错误的也是不能实现的结论。他们还搬来马克思的个别词句,认为苏联根本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这样一来,苏联存在的合法性就被完全否定了。由此他们进而推论,在经济社会条件还达不到沙俄水平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错误。于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也被否定掉了。极少数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或者说要求完全西化的思潮,其思考问题的逻辑无非就是这样。因此,要清楚地告诉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联系及其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只是反西方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有待说清楚。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本世纪中叶达到目前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如果仅从这方面来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那么人民看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吸引力在哪里。因为这样的目标即使达到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是落后一大截。况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很大的发展。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也就是说,如果忽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本质特点——共同富裕,人们很容易在潜意识中忽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而马克思主义学界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解读恰恰忘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从而给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建立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标准,凭此才能告诉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即使是在较低的物质发展水平上也具有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具有的优势。这些优势使我们能够吸收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秀成果,同时又能避开其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和曲折,用最小的代价、较快的速度实现现代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借鉴并与其他国家的成就进行横向比较,但决不能为了省事而借用别人的标准来生硬地评价自己。
一此所谓的“精英”移民国外,与社会主义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宣传形成强烈反差。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美好的、比资本主义更加符合人的本性发展要求的生活方式。我们是这样宣传社会主义的,老百姓也是这样理解社会主义的。而现在国内不少所谓的“精英”纷纷移民国外,或者把子女送到国外学习、生活,这说明他们认可和追求的是国外的生活方式。这一事实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现实性产生怀疑。尽管不少理论家对“精英”们的移民动机进行了种种辩解,但在普通民众看来,这些人带着在国内积累的巨额财富走了,他们说得再好也不能让人民信服。这种现象虽然是共产党员中的极少数,但其在民众心中产生的“蝴蝶效应”显然增大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强调得更多的是与国际接轨,而忽视了这些规则背后隐藏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资本主义主导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通行的游戏规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尽管它包含了一定历史条件的客观要求在内,但不能否认的是,它同样内含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所以,人们在接受这一规则的同时很容易接受其内含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因此,看不到或故意忽视西方话语、文化和制度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是十分危险的。
总之,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尽管在中国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发展实践一定程度的脱节,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不少问题。这说明,只有转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视角,立足于实践并从实践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个被动局面。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建构并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主导话语权,帮助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核心是用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引领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解决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一下子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发达水平的现实处境下人民之间出现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
立足于人民的现实利益建构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轴心,才能克服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社会主义属性,整个社会功利心膨胀。这是导致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弱化的根本原因,最终也将危害人民利益的实现。因此,根据人民的现实利益来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民行为的引导、教育、规范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要。
加强社会主义属性的研究和宣传,尤其是要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一优势使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加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基于这一理由,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加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宣传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决不能割裂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内在有机联系。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宣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有义务告诉人民: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相较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当下中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应该让人民明白:评价这种生活方式的好坏,物质享受并不是唯一的指标;尽管在物质产品的数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是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今天决不是中国的明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在实质上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明天也不逊色,如共同富裕、社会和谐、人与环境的友好相处等。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观念:我们的现代化目标的价值决不比资本主义国家低,我们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好地利用了我们自己的资源,更好地为我们的人民服务,而且要用事实来证明,我们的现代化目标即使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在的目标相比,也有其优越之处。这就是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有一种新的视角,即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不是用一些国外抄来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它,这样才能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社会的主导话语权。
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当前国家和民族作为国际关系主体的前提下,没有爱国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没有力量的。应该说,当前国内不少精英人物移民海外,也与我们过于强调国际化,弱化爱国主义教育有直接关系。有鉴于此,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要认真总结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既不能无限夸大也不能片面缩小;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点、民族特性和民族心理适时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当前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采取一些令人反感的、抽象的、片断的、口号化的政治概念,避免纯粹的意识形态说教,而要把它寓于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增强其可接受性和吸引力,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理论引导。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论化,只有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来实践这种生活方式,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具有说服力。如果党员干部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那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得再漂亮,也不会有人相信。只有广大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忠实地践行共产主义理论,并不断引导人民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觉进行改造社会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在实践中才能说真正成功。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彭安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