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淮南三王”与独树一帜的泰州学派

时间:2024-04-24

张树俊

“淮南三王”与独树一帜的泰州学派

张树俊

泰州学派是王阳明去世后分化出来的一个规模较大、具有启蒙性质的平民哲学学派,其影响遍及全国。泰州学派的核心人物是“淮南三王”,即王艮、王栋、王襞。他们处于商品经济初步萌芽、社会比较紊乱的明代后期,但由于“淮南三王”有着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经历,所以他们的思想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淮南三王”以讲学为主,不喜著述,但也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其思想不仅在当时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在明代以后的思想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王学一脉但自立成派

泰州学派诞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消亡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持续77年。其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又是由其学派性质所决定的。

泰州学派是一个遍布全国的大学派。据记载,在泰州学派五传中,泰州学派弟子除江苏外,遍布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四川、河北、河南、陕西、广东等地,当然,主要以长江中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与赣水流域商品经济发达的区域为主。

泰州学派是一个极具启蒙性质的学派。明嘉靖、万历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社会风尚的变迁,思想领域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此时,程朱理学已显陈腐僵化,逐渐失去笼络和控制思想界的力量。生动活泼、不以圣贤经书和理学教条为是非善恶标准的王学,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应当说,王学在客观上为某些进步的思想家反对圣贤偶像和封建礼教束缚的“异端”思想提供了思想资料。出自王学之门的王艮一方面继承了王守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改造、发展了王学的思想,创立了以他为首,后经颜均、何心隐发展,至李贽而至顶峰的独立的“异端”学派——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思想冲破了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解放和发展自由经济的要求,特别是他们以“身本”为核心内容,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学术思潮极具启蒙特色,因而被认为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哲学学派。

泰州学派是一个平民哲学学派。泰州学派中有不少人是出身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周游四方,到处讲学,听讲的有牧童樵竖、钓老渔翁、市井少年、公门健将、行商坐贾、织妇耕夫乃至衣冠大盗,真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泰州学派的最大贡献,是将儒学从文士之学变成“愚夫愚妇与之能行”的“百姓日用之学”,即成为平民儒学。泰州学派是真正的古代平民教育传统的继承者。在泰州学派以后,中国出现了文化下移现象,通俗文学走上了大雅之堂。同时,泰州学派的思想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符合人民的需要。

泰州学派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学派。泰州学派背离传统,勇往直前,独树一帜,在社会上和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黄宗羲在《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中评论说:“诸公欲掀翻天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一评价反映了他们冲决封建礼教网罗,“赤手缚龙蛇……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狂者”和“异端”风格。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以自然为宗”,在天然良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身为本、百姓日用即道、各遂人欲、率性而行以及社会平等等一系列反映时代需求,重视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社会地位,促进人性解放的崭新的思想主张。王艮的这些思想与百姓生活较为贴近,从“百姓日用”之中寻找到了“道”的立足点。

“淮南三王”是泰州学派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先祖王伯寿原籍为太原郡姬姓王氏,南宋迁新安,元末因兵乱迁苏州,居阊门外王家庄。洪武七年(1374年)冬十一月,王伯寿携老大国祥、老二国瑞、老三国祯由姑苏“自徙”于泰州安丰场。后国祥、国祯定居安丰,国瑞分居姜堰。

泰州安丰场古为海陵产盐之地。王伯寿自苏州迁居到泰州安丰场后即成为一灶户。灶户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极其恶劣。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夏天赤身露体,冬天缺衣少食,面容枯槁,有的甚至双目失明。平民诗人吴嘉纪有一首诗,真实地反映了盐民的悲惨生活,诗曰:“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此外,“灶丁”还饱受着自然灾害之苦。史载,从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至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的40多年间,淮扬一带就发生大的水、旱、虫、瘟疫、地震等灾害十余起,史书屡有淮扬之间“人相食”的记载。

虽然明代后期灾害频发、社会紊乱,但明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已到了相当的水平。生产规模得到了扩大,社会生产率得到了提高,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其时,江南、东南沿海等地区逐步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长江以北、淮河流域—批各具经济特色的城市也已初步形成。特别是王艮所生活和活动的江、浙、赣地区,商品生产和商品市场不断扩大,商业日趋繁荣。家庭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独立手工业日见增多,并出现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趋向。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兴的市民阶层,诸如越来越多的商店、作坊,商会、行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的文学艺术团体,在乡约乡规的基础上产生的社群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团体,以及带有一定政治色彩或具有一定经济、社会目的的团体,等等。这说明崭新的社会因素在中国传统社会内部快速增长。

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变化必然强烈地震撼着思想文化领域,明代中后期一些新的思想观点和新的学派也就应运而生了。尤其是由陈献章开其端,王阳明总其成的心学,在思想上逐步取代程朱理学而居于主导地位。泰州学派的学者们正是在这个时期,以其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地位不断对社会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独立思考,进而成为社会一股独特的思想力量。

虽出处不一但不离讲席

“淮南三王”有着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经历。王艮(1483~1541年),原名银,字汝止,号心斋,国祥之五代孙,王守庵第二子。王艮从小就非常聪明,7岁受书乡塾,11岁时辍学帮助父兄操持家务,并参加烧盐劳动。19岁起常常随父外出从事经商活动。由于他善经营、懂管理、会理财,家道日裕。25岁在山东拜谒孔子等诸庙时,“瞻拜感激,奋然有任道之志”(《年谱》)。自此天天诵读《孝经》、《论语》、《大学》,时间久了日渐精熟,便能“信口谈解”。王艮38岁时,从吉安籍塾师黄文刚处了解到王阳明的学说,立即不远千里,趋舟赴南昌向江西巡抚王阳明求教。在就学于王阳明的8年间,王艮尊师好学,坚持学术研究。嘉靖八年(1529年),王阳明去世,王艮“迎丧桐庐,约同志经理其家”,“往会稽会葬”,并照料其后人。此后便定居于安丰场,开始了他自立门户的讲学生涯,也开启了泰州学派的创立时期。这一时期,王艮先后撰写了《格物要旨》、《勉仁方》、《大成歌》、《均分草荡议》、《王道论》等重要文章。王艮一方面继承了王学传统,另一方面又汇集四方之学,熔铸新说,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和学术风格。王艮把讲学视为兴起人才、觉悟民众之大任,一心专系于讲学,先后两次谢绝入朝做官的请求,并教导五个儿子“皆令志学,不事举子业”。王艮以“万世师”自命的“狂者”风格和鼓动家、传道者的热忱,以及从事平民教育、传道讲学而终身不入仕途的“气骨”悉心讲学。从嘉靖六年至十九年,王艮在安丰讲学达13年之久,从不懈怠。嘉靖十八年(1539年),57岁的王艮已病魔缠身:“时先生多病,四方就学日益众。先生据榻讲论,不少厌倦。”次年冬,王艮在弥留之际对儿子王襞说:“汝知学,吾复何忧!”王艮逝世后,四方送葬者有数百人之多。

王栋(1509~1581年),字隆吉,号一庵,时称“一庵先生”或“一庵子”,王艮的族弟。王栋7岁时,父亲就教他习举子业,同时也教他一些医述。明嘉靖五年(1526年),24岁的王栋习《易经》,补泰州庠生(秀才)。他认为自己虽然是通过科举科目考试而得的秀才,但自己真正要学的还是孔子之学,于是拜王阳明的弟子、泰州知府王瑶湖为老师,学习“提醒良知”说。接着又同林东城一起拜他的伯兄王艮为师,学习“格物”之学。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56岁的王栋应岁贡(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王栋补山东泰安州训导。隆庆五年(1571年),经抚院共同推荐,王栋被调任为深州学正。隆庆六年(1572年),王栋正好70岁,他致仕回乡。回乡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但他悦乐自如,开门受徒。隆庆九年(1581年)正月二十六日,王栋因病去世,享年79岁。

王襞(1515~1587年),字宗顺,号东厓,暮年别号天南逸叟,王艮的次子和得力助手。王艮计生有五子,五子中学业最显者当数次子王襞。王襞9岁开始跟随父亲游学于王阳明,14岁已经精通音律,善于弹奏。王襞20岁结婚,半年后又到王阳明府上学习去了,这一学又是8年。在王阳明府内,王阳明对他进行了精心的指导,又叫王襞师事王畿(龙溪)、钱德洪(绪山),“就正所学”。可见,王襞在会稽学习时,接触的都是“巨儒硕士”,所以“东厓之学,实兼受心斋、龙溪之影响”。王阳明去世后,王襞回到家里从学于父亲。王艮去世后,他与兄王东堧执丧三年。执丧结束后,王襞遵从父嘱“不事举子业”,“毅然以师道自任”,开门受徒,名声渐大,拜其为师者日众。王襞除了在家乡讲学之外,还经常外出从事讲学或论学活动。此外,除讲学、办讲会之外,王襞还创立宗会,通过宗会“以联一家和睦之亲”,宣传宗族道德规范。老年以后,王襞勉其后代子孙“克绍家学”。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一日,王襞终因患病而辞世。临终前,他定气养神,对弟子们说:“我只有讲学一事托付给你们。”又对他的子女们说:“你们只要记住亲君子、远小人,一生受用不尽。”享年77岁。

“淮南三王”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对明中晚期人们的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泰州学派启蒙思想影响下,明代晚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潮。晚明文学大家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泰州学派性情理论的沐染,他们将传统的理欲关系颠倒过来,正面歌颂自然情欲;他们以创新求变的文学创作精神,以情为作品核心的文学创作,都直接受到了泰州学派启蒙思想的影响。泰州学派的思想对五四运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泰州学派的人欲合理、以身为本、积极用世以及“以经证悟,以悟释经”等思想,都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彭安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