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栖霞绿色产业体系

时间:2024-04-24

邢正军

(作者系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区长)

栖霞区是南京传统工业企业和化工企业的集中区之一。近年来,栖霞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做好产业转型“加减法”,不断探索和建设具有栖霞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一、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打牢绿色产业发展基础

栖霞区从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入手,以知识化和生态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生态产业,确保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下决心整治“三高两低”企业。由于历史原因,栖霞区内工业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数量众多。2006年以来,栖霞开始启动化工企业整治工作,以“关、停、并、转”为整治目标,通过深入化工园区考察,到企业一线研究企业产品工艺、生产流程、规划布局,主动帮助企业谋划转型发展之路。燕子矶片区66家化工企业全部予以关停,规划面积13.81平方公里的燕子矶滨江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历史上的老化工基地将转变为滨江生态宜居的综合服务型新城区,全面打造城北商业贸易中心、历史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为新城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配套服务。同时,2013年已经启动金陵石化周边化工企业整治和主城区域工业布局调整,绕城公路以内19家企业“退城入园”,完成57家“三高两低”企业整治。

出重拳落实节能降耗。围绕能耗控制总体目标,按照属地原则,将节能降耗任务细化分解到各街道,并把节能等生态指标纳入街道每月工作考核体系,严格考核,严格督查。对区内每个重点企业进一步明确能耗减控目标,特别是对年耗标准煤1000吨以上的高用能企业,严格督促其设立能源管理专职岗位,建立并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同时,组织相关部门,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三级监测网络,对企业能耗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引导企业加强用能管理、降低能耗。

严要求执行能源评价。从严控制经济指标与资源环境影响指标,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新、改、扩建项目100%开展节能评估;对新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0.5吨标煤/万元、单位产品能耗达不到公布标准以及新增煤炭用量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对年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项目,必须由区节能办组织专家对能评报告进行评审后方可审批。同时,严禁使用属于淘汰目录中落后的生产设备,对未能完成年度节能指标的重点用能单位,除节能、环保技改项目外,其他项目一律禁批。2011年,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南京市首家、江苏省第7家、全国第14家通过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的园区,区内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等指标远优于国家标准要求。

高标准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保障,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环境基础作保障。近年来,栖霞区从打造环境基础入手,以污水收集管网、污水泵站、雨污分流管网建设为重点,先后实施了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再生利用、仙林大学城白象片区污水收集等系统工程,新建并投入运行了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仙林污水处理厂,将区域内周边企业污水管网与两大污水处理厂管网对接,年处理污水2600多万吨。

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抢占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

科技创新是国家战略。栖霞区依托全国知名的仙林大学城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全力打造以光电显示、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和科技服务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速推进绿色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全力打造世界级南京液晶谷。以高世代液晶面板技术为核心,重点向上游发展研发设计、核心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向下游整合终端产品,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加快搭建高技术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国家级高技术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建设,加快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平台,掌握先进的设计和生产工艺,力争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低碳企业品牌和产品,并在低碳产业领域拥有若干关键技术,建设国内知名的低碳产业示范区。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龙工作室为龙头,加快推进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建设,依托驻区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突出以研发和生产为主线,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加大生物医药、中药、化学药企业或行业的兼并重组,强力推行新版GMP认证,推动医药行业的绿色整合。同时,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鼓励企业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重点突出基因药物、遗传工程药物、酶工程药物等方面的研发,努力形成医药研发产业群。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龙潭深水港作为江海联运枢纽的重要地位,着力打造国家级龙潭海港枢纽经济区,加快规划布局公、铁、水联运综合运输体系,实现保税物流、仓储中转、研发服务、金融配套等业务蓬勃发展,打造地区生产性物流枢纽。充分运用计算机控制、智能化交通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建立高效的运转管理系统,形成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绿色纽带。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发挥仙林科技城高校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以驻区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企业为基础,畅通政、校、企间的信息通道,构建栖霞智慧创新区,打造国际化信息服务业基地,基本建成科学合理、高效综合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科技服务领域,充分发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培养和吸纳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吸引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人才、高技能人才,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以仙林物联网基地为依托,加大RFID&传感器、信息安全以及系统集成应用等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推广运用力度,逐步构建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全省重要的物联网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现有历史文化积淀、民俗文化传承、生态文化打造以及创意、策划、传媒等现代文化的引入与发展,加快推进仙林科技城建设,建立大学文化和社会公众的互动模式,逐步形成大学城的特色文化旅游市场;加快推进栖霞山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龙头,打造融商贸、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栖霞山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南大科学园、紫东国际创意园、金箔文化产业园等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研发服务业和设计服务业为主,以文化传媒业和咨询策划业为辅,形成完整的创意产业链,打造创意型商务园区和高科技产业园区。

三、全力打造绿色示范园区,构建绿色产业发展载体

近年来,栖霞区围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构建资源共享、生产共用、市场互补的产业链群体优势,将单纯的工业区向科技创新型、产业集聚型、质量效益型、生态安全型、服务配套型的综合功能区转变,以绿色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科学规划环保、低碳特色产业平台。认真分析栖霞的产业优势、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展绿色产业为主题,依托“南京低碳示范产业园”、“南京环保科技产业园”,大力发展OLED节能灯等绿色环保产业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业,推进“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实现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生态产业链。

加快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积极引入集中供热、中水会用等环保技术,加大园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供热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园区平台企业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加快淘汰集中供热范围内的中小锅炉,逐步实现燃煤锅炉、茶水炉全部关停。

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积极引进专业节能机构,从改造产品设计、改革生产工艺、优化技术设备、促进物料循环和废物综合利用多个环节入手,制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制度,逐年完成园区企业清洁生产项目。

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重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节能技改模式,全面推广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设施融资租赁等方式,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突出抓好对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企业的技改升级工作,鼓励企业引进低耗能、低排放的新技术、新项目。

四、加快建立绿色产业政策体系,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机制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建立有序高效的机制、规范完备的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栖霞区结合绿色经济发展,在宏观层面,加快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阶段任务和推进思路,进一步明确区域绿色转型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实施;在微观层面,通过政策导向,干预和调整经济的行为,对绿色产业进行扶持,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研究制定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过程中,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栖霞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积极引入生态、绿色理念,突出环境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明确提出低碳与节能目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发展,引导投资向绿色产业领域发展,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机制。全面实行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的土地和资源配置政策,按照生产力布局规划,提高绿色门槛,严格实施差异化、定向化招商策略,严把项目关。辩证处理好引进项目的“大”与“小”、“快”与“慢”的关系,努力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资源的使用效益。探索建立绿色产业布局统计、绿色产业链跟踪溯源和绿色产业体系发展的评价机制,正确认识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及时制定更加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促进绿色经济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低碳标准,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加大执法监督和检查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通过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非绿色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