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刘吉同
前苏联从斯大林时期开始有了特权,并逐步制度化,从而形成了特权阶层。特权大致分两块。一是“职务待遇”,包括吃(疗养食堂)、住(国家别墅)、行(专车)、服侍(秘书、警卫、厨师、护士等)、购物(特供商店)及医疗级别、旅游、观看演出、出国、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二是“第二工资”,又叫“津贴袋”,是不为社会所知的暗中“红包”,是特权中最肥最实惠的一块,最高层享受“克里姆林宫津贴”,次一些的领取“个人薪金”(郭春生《勃列日涅夫18年》,以下未注明的均出自该书)。特权按官职高低区分,官职愈高特权愈大。勃列日涅夫时期,党政机构林立,比如“国务院”各部委膨胀到84个,部长更多。以黑色冶金工业部为例,部长1人,第一副部长3人,副部长15人,故享受特权的人数越来越多。党政官员的收入与普通人的差距拉得越来越大,通常达30至44倍,这还不包括他们权钱交易下的“黑色收入”。可以说,这部分人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
以享受“第二工资”为主要特权的特权阶层,大致呈现出下列三个特点:
一是必须“政治上正确”。否则,这些特权就会像坚冰遇着烈火一样,很快消失。所以官员必须随时保持“政治上正确”,而所谓的“政治正确”,就是紧跟领导,做到无条件服从。勃列日涅夫统治苏联18年,基本上乏善可陈,但为什么那么多官员拥护他、紧跟他,而且愈到高层愈“忠心耿耿”,特权的吸引与甜蜜和被剥夺后的恐惧及贫困,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坚决捍卫特权。特权这东西就像鸦片一样,一旦吸上很难戒掉,对其依赖性极强。故而在前苏联,谁动了特权阶层的“奶酪”,就会形成“群起而攻之”的态势。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的是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反对特权、限制特权。而且动了真格,取消“第二工资”,取缔特供,除中央的疗养院保留其外,其他的全部撤销,减少专车,等等。这下如捅了马蜂窝,一下子使很多官员丢掉了“钱袋”、免费早餐、免费别墅和专用汽车......,遭到了几乎所有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的强烈抵制。以至于勃列日涅夫等人“倒赫”时,中央很少有人站出来反对,那么多人抛弃了赫鲁晓夫,原因就在这里。
三是绑架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特权阶层身居苏联各级政权的要津,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又是一群自私、庸俗、沒有理想、以中饱私囊为乐的寄生者。表面上声嘶力竭地痛斥“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但内心却狂热地追求之、享受之。他们之间互相维护、互相包庇、互相“借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蝗虫体系”。为了保住自己的“盛宴”,他们不惜毁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其典型特征是,能捞便捞,能享受便享受,管它以后“洪水滔天”。这种特征,在勃列日涅夫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垄断权力,勃氏坚持提拔上年纪的人,因为这些人有经验少野心,“而所有的年轻人一心只想着向上爬,爬得越高越好”。就是对这些老人,他也心存戒心。主持书记处工作的中央书记,勃列日涅夫从不让一个人主持,而总是并列两个,前期是苏斯洛夫和基里连科,后期则是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让他们互相竞争,均有求于他。勃氏的权力和地位倒是安全了,但国家却危险了,连着三年死了三位总书记,因为后两人接班时,都已老态龙钟,甚至病入膏肓。中央如此,地方亦同,在政权的各个阶层,充斥着“小勃”式的人物,只问权力,满腹私欲,沒有担当,平庸而又官僚,任凭苏联这艘巨船向“死海”驶去。美国一位学者说,“苏共是唯一一个在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政党”,可谓一针见血。庞大的苏联很快也就“亡党亡国”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