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摘要:自从分层走班制出现以来,对它的质疑之声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笔者在本课题组经过三年的时间探索认为:在初中实施分层走班制是落实新教育理念的有效模式,操作得当,是值得实践的。文章对质疑之声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回应——这些回应,也就恰恰是如何有效实施分层走班制的答案。
关键词:初中 有效实施 分层走班 教学
分层走班的基本模式是:依据学生某学科的学习成绩(这不应是唯一依据,后面会进行讨论)将他们分为若干层次——比如三层(甲乙丙或ABC),在保留行政班建制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到不同教室接受同一学科、不同教师、不同授课深度的教育。其出发点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保证每名学生接受到最有效(最合适)的教育——但,分层走班制出现以来就受到了相当的质疑,问题真是像一些教师高呼的那样“分层走班可以休矣!”那么严重吗?笔者认为,分层走班制的初衷没有问题、理念也没有问题,但某些学校在实施操作上出现了一些失策。所以,分层走班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实施的问题。
质疑与回应1——分层走班打击了学生学习信心?
质疑:初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强大,而且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自尊心特别强,在采用分层走班制时,必然需要对学生首先进行分层——这样,被分到C层的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造成学习动力消退。而且,分到A层、B层的学生为了“保”自己不被调层,会承受较大压力,不利于其学业发展。
对策回应:在分层时并不一定非要采用“强制”分层法(这是一个操作上的失策),通过一些开放的、自主的分层策略可以保证对学生心理的足够关照。比如,在分层时,不以学生某学科的成绩为唯一依据,而采用开放、自主、自愿的策略——几种分层依据相结合完成分层:一是依据学生成绩(注意不能以单次成绩为依据)和学习能力建议学生选择某个层;二是通过家校互动、调研等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比如有的学生虽然数学成绩很好,但他本人(家庭)侧重发展的方向是文科(现在强调个性化发展,且中考已经给“偏科”留出了腾挪空间),他可能不想在数学上花费太多精力,所以允许他选择B层或C层。而另有一些学生虽然成绩不理想,但可能是由于学习方法上的问题,有提升空间,那么他就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去选择A层——这种非强制、开放的分层策略,就可有效避免学生心理不平衡问题,而且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此外,对于压力问题——压力产生动力,适当的压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完全没有竞争性的“温室型”环境并不一定利于学生的发展——将来,学生总会要去面对求学、社会工作等方方面面的竞争,承压能力也是他们的“必修课程”——而且,对于分层,我们也可采取动态制——比如当大部分C层学生能够达到B层水平时,可以直接取消C层(或当大部分A层学生不能跟上教学深度时,可取消A层)——不僵化保留层次数量,这样不仅不会使压力压垮学生,反而使压力成为一种有趣的集体动机。
质疑与回应2——分层走班违反了教育规律?
质疑:初中阶段,国家已明确规定不准择校,而且也一再重申不准各学校搞重点班、快慢班。实施分层走班之后,虽然表面上看还有行政班别,但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分层走班其实是变相的“披着合法外衣”的快慢班,是隐形“择校”。
对策回应:分层走班制与所谓的快慢班有着本质区别,建議在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保证分层走班的有效、合理:一是班级生源是异质的、平衡的,对学生不区分学优、学差,更主要的是不采用全学科分层制,而只针对一些适于分层、有分层可能的学科。比如数学、英语、物理这些在初中阶段开始出现成绩分化严重,而且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空间比较明显的学科,而语文、政治、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则不进行分层。二是前面说过,不以教师“挑选”学生为分层方法,而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要依据,那么就不会是快慢班,而是“个性发展班”,为学生依自身特色和需求选择学习提供了可选平台。三是C层教学必须保证基础知识的有效传授,不能把这个基础班教成“放弃”班——只要保证了某一学科所有学生基础知识和素养的教育,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我们知道,中考是以教材和大纲为本的,它并不会突破这个基础圈。所以,只要操作得当,分层走班不仅不违反教育规律,反而是符合并落实了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这些教育理念。
质疑与回应3——分层走班造成了教师间的龃龉?
质疑:在分层走班制的实施中必然会涉及到师资配置问题。一方面,在全国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条件去实施分层走班?每一科要同时配置三位教师,是不是造成了教师资源的一次不均衡再分配?另一方面,由谁来教A班、由谁来教C班?显然,教A班需要一些有“水平”的教师,教C班可以给“富余”教师一个实岗的机会。而且,教A班的教师要比教C班的教师工资待遇上有所体现——而现实中,教师间的差异可能并不那么突出,因而造成了教师间的龃龉,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造成了恶性竞争。
对策回应:首先,分层走班表面看起来是将一个班一分为三,所以需要三个教师,而其实这是一个简单数学题——甲班分成了三层,乙班自然也分成了若干层,所以当甲、乙、丙三个班同时分层走班,ABC三个层次又基本上攒成了一个自然班人数,虽然人数上会有些差异,但不足以再专门增加教师——这样,只需对分层的学科实施“年级课程表”制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其次,那种“把学校‘最好老师分配到A层,给‘多余老师施舍一个C班教学机会”的说法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其一,A层学生是一些愿学和学优生,他们在某学科学习中有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上的优势,所以,这些学生反而是最好点拨、最好教的,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并不太高;反观C层学生,因为基础比较差、领会力比较弱、学习欲望比较低,反而需要派教学经验最丰富、教学能力最强的
教师去保障教学质量、保证教育公平,因为对这部分学生既要进行激趣、又要善于启发引导,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付出更多的心血。所以,教C班是最累、最辛苦的,对这个班教师给予适度的待遇倾斜会造成教师间的矛盾?学校有那么多争着“吃苦”的教师不是学校的“福气”?其二,上面所探讨的“哪个层次需要什么教师”的问题其实不是分层走班师资配置所要考虑的主体,真正需要在分层走班时注意把握的其实是教学本身——A、B、C三个层班分别要教学生到什么层次上?千万不能三位教师各自为政,互无交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C班教师教到了A班档次、而B班教师连C档知识都没有教到位”的问题,分层走班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进入了一个“挑教师”而不是“选层次”的怪圈。所以,分层走班必须要与教师集体备课制同时建制,教师们在课前必需坐在一起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分解,A班从哪里讲到哪里、C班至少要讲到什么……都要事先拟定——以此保证分层教学的有效落实。
此外,有效实施分层走班制还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初一年级由于学生的特征和自身对学习的需求还不太清晰,不宜在初一阶段就实施分层;二是分层不宜过多,分层过多一方面会给师资造成压力,另一方面给操作管理造成麻烦,所以,分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便于“因材施教”即可。
参考文献:
[1]潘霞光.初中数学、英语走班分层教学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217-219.
[2]刘延美.初中部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7(9):4-5.
【课题研究】本文是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高考制度下初中走班教学的实践研究》JCJYB1525051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常志清 (1970-)教育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