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黄燕清
摘要:小学阶段作为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小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需要用心勾勒与描画。农村地区较为特殊,有着大量的留守儿童,各科教师肩负着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重任,为他们将来健康成长扎实根基。本文以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为探究对象,并提出部分个人观点。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
现阶段,养成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备受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需结合农村特点深入挖掘各种优势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教育活动。课堂是农村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各科教师均需将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当作己任,结合其生活环境、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等实施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一、遵循儿童心理特点,采用正面引导策略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兴趣广泛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很多行为习惯都是无意识间形成的,具有显著的情境性与随意性。比如:小学生在上课期间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经常走神,尤其是农村小学生更是如此,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外界经常会出现各种噪音,或者是鸟叫虫飞等。而且当得到老师表扬时将会表现的兴高采烈,听到批评则抹泪哭鼻,不会隐藏情绪;行为上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与依赖性,经常言行不统一,缺乏主观意识等,这些都是他们正常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因此,农村小学各科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管理中应当讲究方法与方式,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主要采用正面引导的策略,针对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坚持“导、“堵”结合的原则,以减少不良行为习惯的频率与次数为基础,强化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到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从最基本的、常规的,小学生可以做到的一些小事切入,不断提升训练强度,像课堂上的写字姿势、坐姿,课桌上作业本、课本、文件的摆放等,消除不注意细节、不讲方法和不讲实际等不良现象。
二、传递真诚用心呵护,推动学生自然接受
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很多小学生都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以至于在课堂中出现不少不良行为习惯。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坚持尊重与热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准则,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用真心、真爱、真诚对待他们,不能一味的批评或训斥,甚至会产生反作用。特别是部分缺乏自信的小学生,更是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一旦得到这份真情的关爱,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好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从感情和内心上主动接受教育。所以,在小学日常教学管理中,教师需要真诚的对待和用心呵护小学生,凡事从他们的实际利益出发,使其理解这种情感并转移至课堂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不良行为和习惯。诸如,有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提醒之后仍然不起来,教师可以走到他们身边触摸额头,询问:不舒服吗?如果学生给予不回应,可继续问:心情不好吗?下课后和老师说说,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此时,他们往往会看到真诚的眼神,一般会被打动用心听课。如此,教师通过自身真实与强烈的情感,获得学生的支持与理解,强化道理的感染力、吸引力与生动性,推动他们自然接受。
三、优化教学调动兴趣,学生真正回归课堂
在农村小学课堂上,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教师仅靠渊博的知识远远不够无论课堂气氛再活跃,没有学生用心听讲,这节课就失去意义。这就需要优化教学形式,着重关注是否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教材中的世界是符号、语言世界,生活世界才是真正存在的世界,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统一,而是相互佐证的。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与教材内容同现实世界存在割裂有着重大关系,小学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农村本地的生活化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同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找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其充分感受到学习课本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并意识到个人学习的价值和责任,实现增强学习动机与调动学习兴趣的目标。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放下自身高高在上的地位,和学生做到平等交流,赋予他们自由发言、大胆创新的时间与空间,使其自主说出对问题的见解与看法。并结合农村生活中的大小事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使其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让他们真正回归课堂,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四、严格约束以身作则,促使学生耳目渲染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而言,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并不容易,而且几乎人人都有惰性,放松或放纵自己会觉得舒服与舒适,约束自己则会感到难受。所以说,不少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选择放松,假如没有制度规则的约束和教师的管理,很难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教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典范,在课堂上需要严格约束自己和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这样显得更具感染力、说服力,还更加直接和具体。对此,农村小学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当利用自己的德行、品行和言行等影响和教育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同时,教师是学生心中学习的楷模与榜样,这就需要经常检点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以免成为负面教材。如:要求学生不能迟到,自己也不能迟到;要求学生在集会时保持安静,自己就不能乱说话;等。如此,通过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在良好形象的熏陶与激励下向教师看齐,达到“信其道而随其行”的目的。而且为人师表是教师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現,教给学生道德规范,自己首先需要做到,这是一种美德,要长期坚持和执行下去。
五、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工程,短时间内很难起到一定的成效,各科教师均需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各个层面展开教育和培养,从多个角度进行熏陶和感染,最终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姜波.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六)[C].:,2017:2.{11}
[2]王丽艳.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四)[C].:,2016:2.{11}
[3]梁友艳.小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D].导师:吴民祥.浙江师范大学,20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