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习作修改能力培养

时间:2024-05-10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都会小学 冯 梅

文章不厌百回改。一步步斟酌推敲出来的改动,才能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作文。在小学阶段的习作修改教学中,几乎都是由教师修改,教师批阅完之后写评语。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教师就是负责批改,他们就是负责写,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敷衍式”习作,学生的写作能力变得死板,写作能力也没有提升。教师想要学生写好作文,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那么就涉及与写作有关的很多方面,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理念,把“给学生批改作文”转变为“教学生修改作文”,那么,要提高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研究园地学习和习作,培养修改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是让孩子接触到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很多板块都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的,而且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讨论、修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写作能力。

1.从文章内容出发

学生如果想写一篇好作文,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文章的内容可谓是重中之重,很多学小生会为了凑字数而写很多不必要的内容,不难发现,小学生在写作文时会存在这种现象:内容写了一大段,可是都不知道中心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那么遇到类似的作文我们要怎么修改呢?

例如,《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一课主要考验一个学生的逻辑想象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先想象并写出自己眼中的这个世界,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后又让其他学生自己写作文。教师或许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学生言语表达不恰当的地方,如言语表达不得体,缺少一定的科学逻辑性,表达的内容不清楚等,那么教师就可以把这些问题全部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修改。另外,在课余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收集优美的句子和短文,并多和同学讨论与交流。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许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再如,在教学“推荐一个好地方”时,有一个小朋友是这样描写的:“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这个地方天气很好,它很适合旅游,有很多风景优美的景区,有它自己的民俗民风,我想和很多人来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也很友好,对外来人特别热情,这个地方是云南。”这样描写容易让读者反感,有些字是可以删掉的,如“我想和很多人来这个地方”。还有,作者是在说了很多内容之后才说出地名“云南”,其实作者可以在一开始就说出这里是云南,然后再对它进行详细的描写,这样内容条理就很清楚,读者阅读起来内容也通畅。

2.从修改方式出发

修改一篇作文不只是教师的指导工作,也是学生的集体工作,学生在修改完一篇作文之后,通常应该是先“自改”再“他改”。自主批改的最大好处就是学生随时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学生自改和帮助别人修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教学“故事新编”时,教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编写一个故事。之后,让学生先阅读自己编的故事,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直到自己认为基本没有问题后,再拿给其他同学阅读。因为自己阅读不一定能把所有不合适的点都找到,让别人阅读就能发现一些自己忽略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其再次进行修改或者评价。

文章的逻辑结构主要是修改文章的“骨架”,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还小,他们的整体认知能力还不太强,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决策指导和协调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活力,打开学生学习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神秘的探险之旅》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按照旅行开始—旅行过程—旅行结束(旅行感受)的固定顺序来写,再修改这篇作文。但是,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头重脚轻”。其实,脑海中一旦有一个大概的作文框架之后,无论是修改这篇作文还是继续写这篇作文,都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因此,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重要的是先训练学生搭建作文框架的能力,只要框架快速地构思出来,后面充实内容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一些了,而且不容易偏离主题。

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本身是辅助文字作为记录内容语言的重要符号,是辅助文章的必要结构,标点符号本身决定了一个句子的语气、表达情感和内容性质。如果说语言是文章的“魂”,那么标点符号就是文章的“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提升文章设计的艺术性,那么,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哪些,标点符号又应该怎么正确使用呢?我们常见的标点符号有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冒号(:)、书名号(《》),下面,我就一一介绍它们的具体使用方法。

1.逗号与句号的认识与运用

逗号一般用于表示两个句子之间的一个停顿;句号常用在句末,表示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已经说完了。

例如,在教学《心愿》时,文章的开头一句是这么写的:“我有一个心愿,我希望爸爸妈妈一直都健康,我可以快快乐乐地成长,快快乐乐地读书。”这四句话中的每个逗号都应该是用来表示中间的停顿,然后接着下一句。又如,《观潮》这篇课文开头第一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由于这样一句话已经说完了,钱塘江大潮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奇观,就是一个陈述句。

2.问号和感叹号的认识与运用

问号通常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的末尾,要使用这个标点符号,语气是带有疑问的;感叹号通常用于语气强烈的句末,这个标点符号表达的情感是比较强烈的。

例如,《猫》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祖父的园子》中有一句:“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这就是问号在疑问句和反问句中的综合使用。

又如,在《秋天的雨》中,有一句话是这样明确描述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摘呢!”这句话的语气表达是强烈的,使课文内容更生动了。

3.顿号、冒号和书名号的认识与运用

顿号通常用于表示句子内并列部分内容间的一次停顿;冒号用于总说性话语后面,表示引起下文;书名号用于标明书名、歌曲名、篇名、文件名、报纸名、电影名等。

例如,《祖父的园子》中有这样一句:“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在这句话中,顿号中所停顿的内容是一个园子里有的动物,它们是并列的,所以这里就使用了顿号。还有《我们家的男子汉》中的这句话:“可是我对他说:‘不吃青菜你会死的。’”这个冒号后面是一句话的内容。

再如,《三国演义》(书名)、《世上只有妈妈好》(歌名)、《论雷峰塔的倒掉》(篇名)、《校园工作会议纪要》(文件名)、《人民日报》(报纸名)、《长江七号》(电影名)等,这些就需要用书名号。

三、课外活动与修改作文的间接关系

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孩子们会发现,课外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以根据儿童持久性差的缺点,开展多彩丰富的活动,以保持儿童的兴趣。而且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学生能很容易地把活动中的场面、自己活动时的心情等等写出来。

1.通过写日记培养修改能力

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也说过,一种好的习惯会带来一个很好的命运,可以增强语言表达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完善文化功底。因为在写日记时,学生会主动去思考如何写,如何写好。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小学语文部编版的三年级第二单元开始,孩子们就学习写日记,“日”指的是一天,而“记”指的是记录,日记就是把一天中所做的事情、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般学生都会按照早上、中午、下午的顺序来写,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条理性就会增强,而且,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写的,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对孩子后期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意义。

2.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活动培养修改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享一享”,让学生每天收集五句自己认为很好的词或句子,然后进行“课堂小分享”,让学生互相共享词汇和用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具体地运用词汇,并认识到优美词汇的好处。然后“找一找”,帮助他们在习作中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边读边改进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如学生写好作文后,可先在小组中大声朗诵,让组内同学评一评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有没有难懂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自己轻声地阅读,边阅字边推敲,揣摩时多问一些为什么,接着进行全面的修改,使其变成流畅的语句。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透过有情感的朗读,借助于语感,看一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样的内容,可不可以换上别的说法,或者用上所掌握的词、句式和修辞技巧再一次进行修饰、润色。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和修改作品,有效提高自己改写作文的能力。

总之,作文通常要经过收集材料、构思、写作和修改等几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仅重视前三个步骤,不重视成文之后,让他们自己改进,做出自我回馈、自我评估的最后一个步骤。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仅仅是一方面,还要注意多改,好文章就是“改”出来的,作文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和提高的过程,也是写作从初级到高级的一步阶梯,好作品是反复修改和加工而成的。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清楚修改作文的意义,只有教师和学生达成一致意见,学生的修改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