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 吴 聪
语文是语言学科,其内容包含了语言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要求更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多参与、多发言、多活动才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但纵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学而不思”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普遍现状,学生看似跟随课堂教学节奏,实则早已神游千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挖掘学生学之兴趣,调动其课堂主体性,让其在语文教学中勤学、善思,在高效语文课堂中提升语文学习效能。
发挥小学生语文课堂的主体性,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兴趣是行动之驱动力”,引导学生发挥课堂主体地位,必然也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在传统语言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多会通过有趣的游戏或是立体的声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可以看到实际效果与预期差异性较大。总结来看,传统兴趣激发手段多局限于形式上的变化,教师试图通过感官上的刺激以达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但随着教师应用频次的增加,感官刺激也在逐渐弱化,如何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成为了教学难点。笔者认为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应该从形、神两方面入手。形是指形式,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神是指内容,兴趣激发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起到持续的兴趣激发作用。
例如:在《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迷你舞台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主要知识;其次,教师让学生利用纸盒搭建迷你舞台,并使用其他废弃物制作陶罐与瓦罐作为主要表演道具呈现文章内容。学生在表演中充分内化课文内容,并在听觉、视觉以及触觉的刺激下加深学习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实现提质增效的教学目的。
在素质语文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小学语文教学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许多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知道怎样才能完成预期的学习目的,而部分课堂自主学习性较差的学生也会借此机会进行课外话题“闲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退两难,不知道如何在落实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中保证教学效果。追本溯源,在于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但却不知道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挥主体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用善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逐渐提升其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可以发现文章虽分为多个段落,但每个段落结构相似,只要知晓其一,便能够掌握其二。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段中植物妈妈采用了什么方法传播种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其具体的作用是什么。最后,教师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根据首段学习方法分析其他段落,以此提升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不是朝夕之事,需要教师躬身实践,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实现跬步之功。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看似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实则是一种思维上的偷懒,懒于自己探究、获取知识。授“鱼”见效极快,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但效果持久性却不强;授“渔”见效慢,但却呈现出长效教学优势,随着学生能力的增长,学习效果呈现出几何倍次的增长。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挖掘课内与课外的一切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成立语文互助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每周教师可根据主要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小组活动主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化背景教学引入其中,让学习小组在开展新课之前自觉收集关于三国时代的相关知识,了解与曹冲相关的历史人物,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与视野。最后,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点评课堂学习效果,增加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自主性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语文教师可以设置多项自主学习活动,实现教学策略的连贯性,培养学生新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只有真正发挥自主能动性,思索所学之内容,才能将其内化成个人知识,形成语言输出能力与语文思维。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让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落实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构建更加优质、科学的小学语文课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