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吴旭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写作教学的基本观点是“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作文即说话”。这一观点与新课标的精神不谋而合,这些思想对于小学的作文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现在的信息社会,学生更多在网络空间或者云端媒体接触各类信息,而自己亲身去体验的经历少之又少。当他们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落入笔尖时,往往看到的是脱离生活实际的体验经历,虚假的抒情。本文笔者在深入学习叶老的习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的习作课堂教学,以学校展开的“采摘槐花”的活动为例,简要叙述对作文教学进行的探索。
写好作文要有自己的独特生活体验,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仅仅盯着课本中的习作例文进行方法的指导,更要结合学生和学校身边的资源来挖掘学生的写作素材。如果将学生的体验活动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用嘴尝等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发现,引导孩子们愿写、会写、乐写,实现“体验即写作”,获得许许多多鲜活的体验经历。
“采摘槐花”是学校一直传承的体验活动,每逢金秋九月,金桂飘香,整个校园充盈着丰收的气氛。学生在采摘活动前,教师带领自己班学生在槐花树下观赏美丽的槐花,闻闻槐花的清香,体验赏花之乐。课后学生们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来了解槐花的特点,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共读书目,如《槐乡五月》、童诗《槐花》、儿歌《洋槐花》等,让孩子们边读边感受槐花之美,而这些材料就为学生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性材料。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观察角度、兴趣点、个性感悟的不同,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写作片段练习,如《美槐花》《满园花香》《槐花开了》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获得更多写作素材。同时素材积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学生们在槐花盛开的季节每天都能有机会走进校园,亲近槐花,养成边观察边记录边感悟的习惯,回班级后能及时把这些灵感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体验,展示出生命活力。学生亲身经历,进而感受体悟、验证考察,才会乐于表达。而教师则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可以做好观察者、倾听者,适时给学生们以点拨与帮助,让孩子们及时记录自己的体验所得。
在“采摘槐花”这一体验活动中,教师带领自己班级学生采摘新鲜槐花,体验摘花之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他们亲自去感受活动本身和活动带来的心理感悟。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真实的情感反应,或悲或喜。
学生可以将自己亲手采摘的槐花带到学校厨房,现场学习做槐花蛋炒饭,也可以回家与家长一起烹制槐花饭,体验亲手做槐花饭之乐,品尝香喷喷的槐花饭,亦可以用槐花来泡茶品茗。与家庭共享体验的结果则是生成一种更深层次、更具意义的情感。据有关研究表明:“通过阅读,我们仅能获得到百分之十的信息;通过耳朵的倾听,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五的资讯;但通过全身心的体验感知道的事,我们却能记住到百分之八十。”这是因为在体验的过程中,我们调动了多重感官,这种亲身经历的体验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也会因为这样经验的积累更加关注自身的经验和精神的成长。
学生有了自己的特殊体验收获后,往往很有自己的表达欲望,此时教师及时予以方法指导,学生的习作的质量会大大提升。但是我们仔细地去看学生的初步体验记录,不难发现他们经常会将体验的过程写的不完整具体,有的篇目特别像流水账。另外很多学生只描写了“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并未发现事物的规律和其富有的深层价值。再者,很多学生迁移习作的能力很差,主要是没有建构属于自己的习作的知识体系。而这些问题都会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逐步显现,这就教师通过特定的习作方法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唤醒内在的求知欲。在“赏槐花”的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观察槐花的外形、形态,嗅嗅气味,教师可以授予多种观察的方法,如顺序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使得观察更具体、更深刻。比如在“烹槐花”时,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一系列动作,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放慢镜头将体验的过程再次重现。除了细心观察,教师要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学生珍贵的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真切的人生感悟,教师更应该停下教学的脚步,和学生一起及时交流、互相学习,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齐头并进,在体验中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让每个人都富于个性。
习作的教学应该回归到它的本质状态,即是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生命的生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知识,然后通过反思将知识内化,以便在以后的习作情境中运用那些知识,这样也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习作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