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金 云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朗读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效率,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识字与阅读”栏目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积累词汇、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需要注重朗读教学,让更多的创意融入语文课堂,丰富朗读形式,让学生爱上朗读活动。
小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薄弱,很难对抽象性内容产生探究兴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更好地开展语文朗读教学,需要增加一些和小学生生活关联的内容,降低学生对未知领域的陌生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语文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生活性与实践性,如果教师试着从生活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将更能增强学生与文本内容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朗读活动的展开。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第一步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回忆荷花盛开的季节、形态、气味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回忆与文章中对荷花的描绘进行比较。在这一方式下,学生的朗读活动不再是静态的、单一的、无生机的,而是充满了动态化、情感化、生动化的特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断调整、改变自我的情感状态,也会将真情实感融入文章。完成这一步后,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再由学生进行评价和纠错。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会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提高朗读能力。
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朗读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朗读环节,教师要帮助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把文字具象化,调动学生情感,使朗读成为学生个体独特魅力的展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越来越信息化,教学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丰富语文课堂内容。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朗读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趣味性,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清明》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遵循如下教学步骤: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清明节的来源、相关习俗、历史故事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为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意境,教师可以继续借助多媒体设备,融入图片、视频、音乐等,将诗中场景进行动态还原,让“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情境具象化,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学习体验。随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静静聆听,感受诗歌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跟读,让学生切身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语音、语调和情感,读出情感、美感和快感。
尽管朗读很重要,可如果朗读形式单一,没有变化,长此以往,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便会下降。因此,教师必须丰富朗读形式,组织多样化朗读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朗读同样很有趣、很精彩,提高朗读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创新朗读形式。首先,将文中出现的人物如牛郎、织女、牛郎的兄嫂、老牛、王母娘娘等进行角色分配,然后,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研究文本,进行剧本改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力,可根据上下文和人物性格设计一些人物台词,增加戏剧张力。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还原“牛郎织女”。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专注于角色,因此朗读行为更加认真、富于情感,台词也变得更加灵动。正因为教师采取了情景剧的方式展开朗读,才能充分释放学生的表演天赋,让学生更愿意朗读,钻研文本、读出情感,从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一种深入体会文章内涵、主旨的方法。但在小学阶段开展朗读活动却存在诸多问题,最显著的问题是朗读形式单一、枯燥。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朗读形式,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给学生创造情境、设计朗读活动等方式提升朗读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