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握“童化作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时间:2024-05-10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 张雯雯

“童化作文”是建立在“儿童写作”基础上,以童化思维来引领学生将其所见所闻所想记述出来。教师在应用“童化作文”时,往往受教育功利性驱使,导致作文教学“异化”。显然,对“童化作文”的理解,并非是儿童写作的理想目标,却是通向理想写作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反思作文教学,积极探索“童化作文”的方法。现着重提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抱有“不愿长大”的心态

“童化作文”,顾名思义就是要有“童趣”“童味”,与儿童的生活、心理特征相契合。小学生作文,不能有老气横秋的套话。教师在引领“童化作文”实践过程中,更要保持一颗“童心”,以“不愿长大”的心态,来熏陶学生,指导学生。试想,如果教师没有一双“儿童的眼睛”,怎么来面对儿童的内心想法?怎么来引领学生通过文字来构筑心理世界?“童化”,首先就要求教师做到“童心”心境。以“向着儿童”、围绕儿童的诉求,来引领学生抒发性情,让作文自然天成。有学生写出“笔尖在纸面上快乐地蹭痒痒”“小树伸出了绿色的手臂,托起片片绿叶”。这些精彩的描写,却被一些老师认为是“病句”,还批评学生的习作“荒唐”。可以想象,教师并未抱有“童心”,更未以“童心”去品读学生的作文。李镇西老师强调“不愿长大”,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有此“童心”,则作文教学并非难事。正因为如此,教师更应该将“童化作文”作为应有的选择,以“不愿长大”的心态,来指导学生写童心、书童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写作指导。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想儿童所想,急儿童所急,以理解、宽容的心态,接受学生,肯定学生。某课间,有男生在教室踢毽子,搞得教室“一地鸡毛”。教师起初很生气,但旋即改变了主意。提出“鸡毛毽子命运”大辩论,围绕踢毽子展开,并深化至很多方面。如踢毽子的时间,踢毽子的空间,踢毽子的方法,踢毽子的益处等等。最后,围绕踢毽子展开男女学生对抗赛。所有活动结束后,一个关于“鸡毛毽”的主题呈现在作文课堂,学生的写作意趣高涨,甚是令人欣慰。

二、教师要树立“永远在路上”的指导思想

“童化作文”的应用,对教师是有难度的。成人的世界与儿童的想法始终有一定距离。教师要想做到“童化作文”,就要像卢梭所言“在学生面前,要做个像儿童的样子”。当下,作文课堂,小学生作文,成人化写作倾向很严重。儿童的作文,怎么能够与成人接近?显然是不合理的。很多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背诵中,将一些成人化的言语运用到写作中,看似很新颖,实则是背离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我们鼓励学生创新写作,但不要过于成人化地表达。教师在引领学生写作时,更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以“永远在路上”为目标,辅助学生走好写作之路。“永远在路上”,就是要让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小学生作文课堂,对问题的认识,要发自内心,要从自己的真实想法中去洞见未知。很显然,儿童身边的趣闻趣事,尽管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却是真实发生的,学生津津乐道的、有深刻体会的事。对于身边的琐事,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感受中去抒情,从学生立场来描写,做到“文以载道”。当然,很多小学生,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不周全,不准确,教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入到学生群体中,走进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写作指导上,教师也要把握侧重点。如对写作题材的选择,对写作风格的把握,对言语词句的选择与表达等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立场,围绕学生的写作诉求展开指导。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写作内容上,由最初的写自己,逐渐延伸到写家人、写人际、写校园内外;在写作风格上,也由简单的叙述,逐渐延伸到对内心世界的省思,由童稚的天真,变得相对理智。这些写作思路的变化,绝非单纯的写作技艺提升,更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变化在文字上的投射结果。

三、教师要突出“言语转换”的指导诉求

写作文,学生是主体。“童化作文”指导,并非着意让学生“稚化”表达,而是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当然,“童化作文”也非任由学生“童言无忌”地表达,而是要注重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差异性,引领学生正确展开言语抒写。一些学生在作文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所想进行写作。如某男生写道:女生啊,上天赐予你樱桃小口,但请你不要在音乐课堂上鬼哭狼嚎了。“言为心声”,虽然是作文时应有的心态,但对于作文,教师还要突出“言语转换”,让学生能够将所想、所思进行合理的“加工”、提炼和转化。“童化作文”指导,教师要把握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启发学生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在理性的“向度”里,再深入一点。对于学生习作的评判,教师要把握好“语言幽默”与“语言病态”的关系,立足儿童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关注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的形成。小学生作文,要有感而发,要有情可表。教师要综合审视学生习作内容,既要解放思想,又要给予合理干预,避免学生杂糅表达。

总之,坚守一份“本真”,坚持儿童立场,“童化作文”,要回归儿童,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启发、引领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