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读一读、演一演、改一改——对戏剧类文本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4-05-10

江苏省昆山市一中心小学 赵 静

有效的课堂往往都是简洁的,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最好的教学实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戏剧类文本虽然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却是学生习得这类文体知识的重要载体。在教学剧本时,我们主张以生为本,紧扣教材,精简设计,让学生在读一读、演一演、改一改中学得剧本的原汁原味。

一、多层读悟,读懂剧本内容

1.文体入手,在比较中读清剧本

读清剧本就是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剧本与众不同的文体特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剧本的数量不多,但具有鲜明的剧本特点,与学生最为熟悉的记叙文有很大区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两者的不同,进而认识剧本这一文体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比较,寻找这一课与之前学习的记叙文的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文本的一开始就有时间、地点、人物,在文本中有大量的人物台词,还穿插着一些[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剧本的文体特点。在剧本与记叙文的比较中,学生一下子就对剧本的文体特点有了鲜明清晰的认识。

2.梳理剧情,在概括中读薄剧本

将课文读薄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读薄剧本就是要对剧本的主要内容有清晰的了解。由于剧本中故事情节的呈现与一般的记叙文有所不同,有着极强的跳跃性,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提炼概括剧本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剧情。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之后提问:这篇剧本中一共有哪几个人物?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到:公仪休、子明、管家。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抓住这些人物,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剧本的主要内容:公仪休喜欢吃鱼,但拒绝了管家送来的活鲤鱼,子明不明白为什么,公仪休向他说明自己拒收礼物的原因。

这种梳理的方法,就是以人物为抓手,引领学生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整、提炼、概括,让学生对剧本的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3.聚焦冲突,在思辨中读深剧本

只是读清、读薄是不够的,学生还要读深剧本。冲突是剧本创作的核心要素,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剧本中的冲突,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读懂文字背后的剧本所蕴含的真正意思。

例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中,“只要天天有鱼吃,我就心满意足了”与“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两句话之间的前后矛盾揭示了公仪休人物身上的冲突,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冲突激发学生的矛盾认知:公仪休究竟爱不爱吃鱼呢?他为什么要对管家说这些话呢?在思辨中引导学生感受公仪休的高贵品质。

二、以演促读,感悟剧本人物

剧本就是演员表演的台本,它指向的是演。因此,剧本学习离不开表演。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剧本学习,表演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方法、手段,主要还是为了通过表演来促进学生对剧本的学习与感悟。

1.细读台词,走进人物内心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来推进剧情,塑造人物。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台词细细品读,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表演。

例如《负荆请罪》一课的第一幕:蔺相如和韩勃之间的对话。韩勃认为蔺相如害怕廉颇,蔺相如却说自己不怕。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怕”还是“不怕”找到两个人各自的依据,理解台词,然后分角色朗读表演,细细揣摩人物说话的语音、语调、语气、神态等,再加上恰当的动作,将人物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学生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理解剧本。

2.揣摩提示,体会人物情感

舞台提示对剧本人物的塑造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 ]内是舞台的布景、人物活动,()内是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对它们的细致揣摩、准确解读,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人物、理解人物。

三、文体转换,内化剧本语言

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独特文体,剧本有着许多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地方,也需要学生在扎实的言语实践训练中加以领悟。因此,教师可以围绕剧本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语用实践平台,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发展。

1.依据剧本特点,将叙事类文本改写成剧本

在学习了剧本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剧本的基本知识,将一些简单的故事改写成剧本,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创作、表演的欲望,又能促进学生对剧本这一文体的理解与把握。

例如在学习了《公仪休拒收礼物》之后,可以尝试让学生将这一单元中学习的《三顾茅庐》或者《祁黄羊》改写成剧本。这两个文本内容都比较简单,适合学生尝试改写,在改写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剧本的格式,根据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的身份和特点来恰当地设计舞台提示和台词。在这样的迁移运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更加深了对剧本这一文体的认识与理解。

2.紧扣叙事方式,将剧本改写成叙事类文本

引导学生运用叙事的方式,将剧本还原成记叙文也是一个有效的练笔形式。例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之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将这个剧本还原成记叙文。在还原之前,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明确剧本和记叙文行文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负荆请罪》还原成记叙文时要写清哪些内容?“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处处排挤、侮辱蔺相如”的前因不能缺;廉颇在听到蔺相如言语后的心理变化不能少;还要细腻地刻画“负荆请罪”“将相和”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最后点明“将相和、齐心效力”的结尾。

总而言之,剧本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剧本文体特点,精简教学设计,在读一读、演一演、改一改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