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江苏省淮安市银川路实验小学 吴俊丽
语文与科学,两者看似毫不相关,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却不乏科学的元素。无论是小学语文课文或练习还是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及故事,均有丰富且多层次的科学元素渗透其中。
小学生本身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且求知欲极为旺盛,“打破砂锅问到底”是每一名小学生均具备的基本特质,故将科学小实验引进小学写作教学,既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且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继而逐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写作能力。如针对《我发现了……》的习作,教师便可采取如下方式设计课程:教师向学生展示手中的鸡蛋并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比谁的力气大,谁能将这枚鸡蛋握碎,谁便是我们班上的大力士。随后,由学生推举班上力气最大的学生上台尝试,而在学生尝试过程中,其他学生注意观察他的表情与动作。当然,必须是以“握”的方式,而不能用捏。
师:你们看到他用力的表情了吗?握鸡蛋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动作?表情如何?现在拿起你们的笔,将刚才的所见所闻写出来。
教师在过道中巡视,当学生完成写作后,随即挑选几名学生上台交流,由台下师生共同评改。
师:我们刚才分别观看了4名大力士表演握鸡蛋,当然,若非是当事人,则只能尝试揣摩他们的感受,现在让我们亲自体验体验握鸡蛋的感受。
师:现在,你们已经有了亲身的经历,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平日里轻轻一捏便能捏碎的鸡蛋,在你们的“轮番轰炸”下却依旧安然无恙吗?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基于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再辅以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对实验的感受与体悟,再指导学生语言的运用规律及方法。如此一来,因学生纷纷体验过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故随后的写作过程也将因写作素材的丰富而显得异常轻松。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到:“儿童才智最突出的放映当属他们的指尖。”因此,若能将科技制作活动引进小学写作教学,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实际动手与想象能力的有效发展,且学生的语言思维及审美能力亦能得到有效提升。
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在活动期间,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搜集生活中的废品,而后基于一定的创作目的来对废品进行筛选。到了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说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谓的废品,但这些废品绝大多数均有再度利用的价值,因而将之随意丢弃,不仅使得资源被浪费,同时污染了社会环境。若大家肯动脑筋,许多东西都能变废为宝。今天,我们便将自身所搜集的废品“改头换面”,看谁是隐藏在我们中的“变废为宝小能手”。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纷纷投入到了自己的创作过程中,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平日里常见到不以为然的物品,如广告纸、照片、树叶、烟盒等,均纷纷派上了用场。如部分学生将各色糖果纸与门票、照片以及树叶等物品拼凑在一起,由此组成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卷,而部分学生则基于科学的眼光,在废弃的垃圾桶底部安装上磁控开光,一旦垃圾桶盖打开,便自动播放语言“感谢您为环保事业做出的贡献”,由此便制作出了一个新颖独特的“语音环保垃圾桶”。最后,当学生纷纷完成自己的创作后,教师再对学生作品进行评比,并让最终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如此一来,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始终保持着极度高昂的兴趣,且其写作与实际动手能力均将获得有效发展。
在我国当下所推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科普小品文,这些小品文无一不具有生动的情节、有趣的对话以及对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到了小学高年级,这些科普小品文也逐渐具备了说明性,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着科普教育,如《神奇的克隆》以及《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文章均归属此类。就说明性课文教学而言,其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便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行文用词的准确性,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文中,其中许多用词都极为精准,且经得起推敲,如“推测”“证实”“推断”“可能”“仿佛可以”“十分渺茫”“仍然可能”“只要有……就可能……”等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在生动易懂之余,又具有了科普文的严谨准确。对此,若教师能借由对科普小品文的讲解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态度及精神,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且对学生写作亦有极大助益。
总之,在实际的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课文与科学之间的关联,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则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且能让学生的写作更富灵性,如此写出来的作文内容自然也更加鲜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