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江西省崇义县章源实验小学 付小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即生活。让语文课活起来,让学生回归生活,只有贴近生活的语文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走出文本,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这是想象的生活,也是在创造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来,到文本外面去感受现实生活的多姿多彩。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借自我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从而主动积极地投身阅读,投身语文学习中。
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阅读教学中,文本只是一个用来借助的可以转化成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剧本。师生一起在这样的场景中经历各种事件,品味各色人物,在经历和品味中学习运用语文,在融和演绎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比如复述课文,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进行的方式虽然也可以是说给老师听、学生各自练说、同学间互说等,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抽象的平面语言信息难以转换成学生明晰的感性思维,复述效果也就难如人意。如果创设某种生活场景,如把我们平常生活中祖孙俩讲故事的情境搬到课堂上,有趣又真实,复述则由独自一人陈述改为由“爷爷”给“孙女”面对面讲故事的方式,复述取得的效果就会让人意想不到。复述者因为进入了一个生活画面,有了生活体验,就会有更浓的表达欲望,而且会很自然地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倾听者回归生活的真实,一边倾听,一边就会做出一些生活中的自然反应,比如微笑、点头、询问……复述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假如复述都沉浸在这种生动活泼、愉悦的氛围之中,还会有谁不乐于和善于表达?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古诗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占有较大比重。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能背,能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古诗句,这样就把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了,完成语言内化迁移,使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也还原了生活场景。如:我们六年级下册学的古诗《春夜喜雨》中有一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外,还要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把这句古诗名句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在指导时应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使学生所学知识真正运用于实处。
我们的生活是直观的、熟悉的、多彩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一旦与生活关联起来,会立刻显得直观、生动和易懂。生活是真实体验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总是强调借助生活的彩色外衣去妆点孩子们的认知世界。
生活经验是学生“起跳”的最合适的标高,是学习的最佳起点,生活经验是有体验的生活,是学生温馨的回忆,是有价值的生活。因此,我们构建的语文课堂总是适时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想尽办法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建立已知与新知的联系,在内化迁移的过程中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跃迁。
语文教学课堂的理想状态是生活的状态,而生活的状态就是活动的状态。有意识地将一个人置于活动的状态中,其实就是将他置于一个生活与学习互动的过程中,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看上去就是一个有趣的生活过程。儿童在做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甄别、积累并提升到迁移实践。
让学生把故事情节或某些关键词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揣摩其中的生活意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文本还原成生活场景时,其生命活力便得到张扬。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体验生活的意蕴。体验是以客观对象为中介,通过亲身经历或移情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的过程。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在经历或亲历基础上的理解。体验是儿童生长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儿童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
我们让文本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接触、碰撞、交流,从而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词句运用,也更丰富地体验生活的意蕴。如教学《白杨》的一段实录: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书,说说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看到白杨树,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着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师:的确是这样。我们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那一颗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心。让我们再次读一读爸爸的话。(生齐读)
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学生一旦进入角色体验,便会产生真实的感受。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在这儿,他强调了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靠“习得”,也不否定“学得”。不管是“习得”还是“学得”,都是文本语言的内化和生活语言的外化。教师充分利用文本实例教学对学生进行 “听说读写”这四个核心要素的训练,使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系统化,更具目标性、方向性,同时也拓展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渠道,将语文的课堂学习和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过程中,要搭建平台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和课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密切教材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密切阅读教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其生命成长。
如五年级下册的《再见了,亲人》,我抓住“亲人”,理解课文,设置了这样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走进生活。上课伊始,可从题目入手,请学生谈一谈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第二环节——走进课文。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可让学生先根据课文说一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如大娘为了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三天三夜没合眼;在一次战斗中,为了给志愿军送去打糕,不顾敌人猛烈的炮火,冒着生命危险而去,回来时却昏倒在路旁;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她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小金花的妈妈……
第三环节——走出课文,走进生活。让学生演绎生活情景,体验生活,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当我们要与自己的亲人告别了,你会怎样说?怎样想?
在阅读教学中,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一些很深的道理就会易于学生所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由此,将生活和阅读以及师生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真实内心体验和情感就会溢于言表,学生的奇思妙想就会源源涌出。
阅读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知道一个故事,懂得一个道理,获得一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文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中产生对生活的映照,反思自己的生活,荡涤自己的心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