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唐港小学 张 成
诗歌是我国宝贵的文学历史明珠,以其精炼的语言与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诗歌引入其中,可以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感受文学的艺术之美。此外,诗歌作品流经百年甚至是千年,本身承载的文化意义非同一般,学生学习诗歌过程也就是传承文化的过程,即使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学生依然可以借助富有韵律的文字感受诗人背后深深的情感寄托。诗歌的内容是简短的,但情感是丰富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语文学习能力有限,一时无法从诗歌中把握情感重心,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意象把握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直接抓住情感重点,领悟情感内涵,打破学生与诗人交流过程中的情感隔阂。
诗歌语言凝练,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需要学生运用抽象的思维进行感知。但由于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足,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很难仅凭只言片语就能掌握诗人的情感与诗歌的重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让学生借助书下注释直接翻译诗歌,将其转化为现代白话文,以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开展语文学习,这种诗歌学习模式弱化了诗歌的教育意义与美感,学生通过直白的语言也仅能获得直白的情感,这种诗歌理解方式与直接品读诗歌是存有一定的差异的,但直接运用诗歌开展教学,学生理解能力又不能跟上教学的需求。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意象把握的方法开展教学,所谓意象把握是指掌握寄托情感之物的一种方法,学生只要把握了核心的“象”,体悟“象”之中的“意”,也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情感。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让小学生营造特定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直接从图像中抓住意象,帮助学生内化诗歌情感。
例如:在《咏柳》一诗的学习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视频,将柳树在微风下摆动的形态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柳是诗歌的意象,教师运用有效性的语言,让学生感悟春风下的柳树是什么状态的柳树,帮助学生内化其中的情感,理解诗歌教学的核心。
诗歌是文字的歌曲,其中美与情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其韵律如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词读得重,有的词读得轻,有的词读得缓,有的词读得急,重与急的词语中往往藏有意象。为此,教师在开展意象把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实现情感的深刻体验。与此同时,教师在让学生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配上古筝与琵琶乐曲,让学生古老的乐器演奏中与诗人的情感更加贴近。诗歌学习就像品茶,往往需要一品再品,先从学习之苦,再感受其美、内化其情,品味到诗歌的茶香。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断的想象诗歌中的一景一物,进而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秋思》一诗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先为学生播放古筝乐曲,要求学生默读文章,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逐渐投入古诗当中;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反复的诵读文章内容,学生在数遍富有感情地朗读中不断内化其中的个人情感,通过缓急轻重的阅读认识到家书是诗歌的意象,家书不仅传递了家人的话语,更是表达了家人之间的思念之情,更是这秋思的来源。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精准地把握了其中的意象,也就真正了解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诗歌美如画”,尤其是托物言志、借物言情的诗歌来说,一首诗就是一幅景色,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意象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讲解想象借助画笔呈现出来,让脑海中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学生构建意象思维的过程中是深入了解诗歌的一个过程,用画笔画出脑中形象是情感升华与诗歌认知的再一过程。教师在利用书画创作配合意象把握教学时,可以利用有效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渐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学生的创作来源是一致的,但创作的作品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小组交流各自的作品,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与论证后分析哪个作品最贴合诗歌原文,意象把握的最为精准。
例如: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的内容直接用纸笔画出,学生在阅读诗歌后根据诗中的花、碟、莺等画出后进行小组中讨论,部分学生认为题目中有江畔二字,也应该在画中有所体现,于是重新诠释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推动了意象把握教学活动的开展。
诗歌教学是情感教学与文学艺术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意象把握,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把握诗歌的重点与情感之眼,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法、配画教学法、朗读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构建意象把握的诗歌学习课堂,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