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评改作文

时间:2024-05-10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城关小学 孙湖萍

谈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评改作文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城关小学 孙湖萍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同学以为写完了一篇文章就万事大吉了,学生写作文,老师评改作文,似乎天经地义。而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无疑对更新写作教学的传统观点,促进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篇好的作文是需要经过多次推敲,反复修改才能完成的,往小处修改就是将写好的文章多读上几遍,看看自己想要说的话是否表达清楚了,有无错别字、漏字,是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往大处修改就要从文章的立意、材料增删,到间架结构、语句的连贯通顺、词语的适当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斟酌。只有到这时,我们才可以说经历了写作的全过程。那种“作文是学生的事,评改是老师的事”的想法和做法是片面的。重视培养学生勤于修改的习惯和善于自我修改、相互评改的能力,是写作教学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

评改同学的作文有别于自我修改,是写作过程中同学相互间的活动,是学生互相探究、互相合作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并且在合作和交流中能产生成就感。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评改作文大体可以着眼于四个方面。

一、抓立意的评改,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新课标提出:“写作要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指导学生写作应有明确的中心,一般来说,在动笔之前,先要审题立意,提炼与确定主题。评改时,文章主题之有无,主题的正误是首先要搞清楚的。较普遍要考虑的问题在于主题是否明确集中,主题深刻与否。这些问题无一不与作者及评改者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关。

小学生作文浅尝辄止的现象比比皆是,引导他们在评改中对文章的立意进行拓宽,或者另辟蹊径的逆向延伸,则能写出有广度、有深度的好文章。我曾经让学生写过一篇作文:和谐是关爱体贴,和谐是宽容礼让,和谐是美丽自然,和谐是协调发展——请以“和谐”为题,写一篇文章。多数同学在作文中的立意只囿于材料的一点提示或停留在材料的表面。而评改时,我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审思、拓展,共同讨论、集思广益、相补相长。一个同学修改后,想象自己化身为一只小鸟,通过小鸟寻找一棵可以栖身的绿树为线索,叙写人对鸟类的追捕,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这一深刻主题。还有一个同学用“拆字法”来构思,把“和”拆分为代表“微笑、公平、坦诚、宽容、爱情、沟通”的几个笔划,从而写出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付出和努力。立意深刻动人,如此等等,让我看到通过修改、互相评改,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和立意进行探索,实质上也就培养了学生写作思维能力,这样,要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就不难了。

二、抓材料的评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作文总是先有了材料,再从材料中提炼出了主题、观点,但要突出主题,又必须围绕中心,在观点的统率下,精心地选择足够的、必要的、准确可靠的材料。当然,材料还要生动、新颖、得体。如果我们掌握了观点和材料统一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材料服务于主题、观点的种种要求,那么就掌握了评改材料的客观标准,我们就可以依据这些标准来决定对材料进行增删与变换。

有一位同学用日记体写了一篇《十岁的我》,文中本来要反映的中心是通过写我家庭的不幸遭遇赞扬邻居、朋友对我的关爱这一主题。可是,作文中的第三个材料却离了题,突然写道:“父亲不幸离开了,我不愿上学,同学也疏远了我。”这样就使人产生怀疑: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我让这位同学与别人讨论:该怎样改才符合中心?最后这位同学对材料进行了修改,改成了“同学们主动安慰我,帮助我学习”,就能较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了。

三、抓结构的评改,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比如写文章要“有物有序”。“有序”就是要有条理,要考虑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突出。虽然文章结构是灵活多样,但总有规律可循,归纳起来大致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等。平时应结合语文阅读课教学,系统讲析和训练这些结构方式,使得学生作文有“序”。

比如有位同学写了《我爱小草》来赞扬小草,全文模仿《白杨》的结构,在“小草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问题上做文章,自己也觉得内容显得空泛而重复。后来他做了修改,他说:“我想抓住小草一年四季中不同的特点来歌颂它的品质。中间描写小草的自然段落也可以按春、夏、秋、冬来分。”这样文章条理清楚了,要表达的意思也表达出来了。同时,对文章的开头也做了修改,改用古诗《草》来引出话题。这样,文章的主题、材料虽没有变化,但经过结构上的调整,却使文章完全改观。

当然,文章的结构也并非生硬的、一成不变的,可以灵活多变,据文定“序”。在引导学生安排结构的方式时做多种设计,相机而行。应做到有条理而不呆板、灵活性和原则性相得益彰。这样做不仅使文章摇曳多姿,而且培养了学生写作思维的灵活性。

四、抓语言的评改,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新课标规定:学生在写作中应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正如教育家朱光潜说的:“就我自己的经验说,我作文常修改,每次修改,都发现话没写清楚时,原因都在思想混乱,把思想条理弄清楚了,话自然会清楚。”

当前,有些学生在写作时,语言表达缺乏条理,即使勉强能说清楚,也是干瘪寡味。为此,在修改时应采用以读促改的方法,反复朗读,反复修改,读到句句朗朗上口,改到词词合理妥帖,包括标点符号也应规范。比如有一篇写城市的繁华和热闹的作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马路上车辆很多,行人很多,橱窗里的商品很多,大卖场的顾客很多,美食天地里的客人也很多。”短短一句话里连用五个“很多”,让人读起来很没有滋味,让同学评改时,有个同学改得很好:“马路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卖场里的顾客熙熙攘攘,美食天地里更是座无虚席,顾客盈门。”这样一改,不仅用词富有变化,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确切,同时,也引导学生在作文时,有时要用一两个恰如其分的形容词,使描写的对象更具体、形象;有时要在用词或句式上做一些变化,使作文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要做到这一切,应不懈地积累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

实践证明,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共同切磋,取长补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写作思维,是沟通作文与思维的桥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