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联系整合显主题,诵读想象悟情蕴——小学六年级“爱国组诗”教学例谈

时间:2024-05-10

江苏省南京市渊声巷小学 吴广岭

联系整合显主题,诵读想象悟情蕴
——小学六年级“爱国组诗”教学例谈

江苏省南京市渊声巷小学 吴广岭

本文以六年级“爱国组诗”教学为例,论述在部编教材新增古诗背景下,教师探究课内外古诗联系,整合主题,基于学情,因势利导,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通过层层推进诵读,体悟诗句背后情味和意蕴,从而触类旁通地学习古诗,奠定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

整合;诵读;情蕴;组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耐人寻味,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篇目将大幅增加: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古诗,小学6个年级共有古诗文124篇,约占课文总数30%。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探究联系,整合主题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组诗教学,注重综合性,把同一主题古诗整合,形成组诗,挖掘主题内涵,多维发散,教师充当着古诗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

1.探究古诗联系,发现主题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浅显易懂,要善于探究,发现相互间的联系。有的主题就在题目当中,有的主题就在诗句中,有的主题在重点词语中。比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还有李叔同的《送别》,探究其联系,可以归类为送别主题组诗。还有《宿建德江》和《枫桥夜泊》,反映古代诗人旅途中“愁思”的组诗。

发现主题,可以课内古诗为基点,探究联系,向同类主题的作品扩展,深入挖掘主题,组成立体的古诗教学效果。组诗教学,是把同一主题下的古诗联系起来,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统整合为一个“主题”,教学内容的铺展解读﹑对话感悟都可以围绕主题展开。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此外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同一主题的内涵和外延也要不断螺旋上升,不同的主题之间也不是割裂的。

2.整合古诗主题,求同存异

以爱国组诗为例,笔者经过整合,建构起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这节课,不仅关注了教材里的古诗,还关注到课程标准里推荐的古诗,整合学习目标,整合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方式,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只要我们抓住古诗的联系,课堂教学让“主题”以一种近似情感引领的方式整合,就可以引导着教师和学生共同走进古诗,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主题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

二、基于学情,因势利导

当今课程改革,努力体现“为儿童的学习”,教师在了解学情基础上,梳理重难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因势利导,设计以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1.梳理预习问题,把握学情

以六年级“爱国组诗”教学为例,学生已学过《示儿》这首诗,但对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南宋时期其他的爱国诗也缺乏认识,诗歌之间的联系感悟不深,为教学整合提供了契机。预习单上,反映出学生内容理解上的困难,如84%学生觉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难以理解,有89%学生觉得《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难以理解。从写作角度看,有些爱思考的学生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前后两句的联系产生怀疑,少数学生对于《夏日绝句》中对项羽的评价提出了质疑。当然,也剔除了预习提出的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还有的通过注释或读书即可解决。

2.明确目标、重难点,精心预设

基于学情和课标,笔者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疏通古诗之意思,体悟古诗之意味,挖掘古诗之意蕴。第一,借助注释和资料,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第二,品味重点词句,在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情感。第三,整体阅读,明了联系,感受表达方式,体悟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诗眼“悲﹑泪﹑醉﹑思”,通过重点句的理解,融情想象﹑含情解说﹑激情诵读。整体阅读中探寻联系,感受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距;感悟诗人之情,感同身受﹑切己体察。

3.关注情感、思维,因势利导

因为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大,学生的阅历背景浅,所以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为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差距大。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凝聚在古诗内容中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进行再现,努力发掘﹑感受文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感情,使之潜移默化得到熏陶与感染。

例如爱国组诗教学,面对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笔者认真梳理,结合教材﹑课标与学情,突破重难点。面对课堂学生互动,教师应答与教学内容结合,有效生成。教师在课上因势利导,学生入情入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体悟到诗人的强烈情感。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比如了解诗人﹑了解背景,关注诗眼,关注写法,关注诗与诗﹑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诵读古诗更有感情了,也更有了切身的体会,学习有深度﹑有厚度,有高度。

为了儿童的学习,不能追求教学形式上的热闹,停留在学生外在的“动”,而忽视了内在思维的“动”。语文课应努力提升学生思维的含金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更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课堂关键处的点拨与指导,从而达成教学的精彩生成。

主题古诗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课程意识﹑文化意识﹑儿童意识几个维度出发,在整合中探究诗歌间的联系,在诵读想象中学习感悟,在情感熏陶中受到精神洗礼,让学生“听﹑说﹑读﹑写﹑思”得到全面发展,从而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语文素养的丰厚,听到学生在课堂上成长拔节的声音。

[1]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汪潮.“诗意语文”的教学论审视:兼论王裕舟先生的语文教学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0(2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