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大同市第三中学 王雅琨
目前,网络化协作与互助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体的认知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教师以相互理解为基础,达成教育教学共识,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再思考、再建构。
传统的教师协作与互助模式需要经历研习、示范教学、指导式练习、独立练习、反馈等阶段,经常以同校教研为主要形式,通过教研室共同的教研或学校公开课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这种协作与互助模式虽然能够营造浓厚的教师学习氛围,但是却在学习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不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学习活动。而在网络环境下,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构建起全新的教师协作与互助模式。
在网络化协作与互助模式下,教师学习动力与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结果的两大要素。教师学习动力来源于教师的教育信念、教育情感和教育动机,消除了传统协作与互动模式下受外界因素影响程度较大的弊端,对提高教师参与协作与互助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起着积极作用。在教师接受新教学理念的情况下,会促使教师改变原有的教育信念,积极参与到专业发展中来,为学习行动指明方向。而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交流、分享、探讨的平台,在该平台上容纳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工具,能够帮助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开展学习活动,确定学习目标,选定学习资源,通过协作与互助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在网络化协作与互助模式下,不仅要综合考虑教师学习的各项要素,而且还要兼顾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如问题准备、导入、辨析、整合、评价、反思、共识、重建等环节。在协作与互助之前,教师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于开展指向性的学习活动;在协作与互助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任务分工,确定教师之间相互协作交流的规则,整合其他教师对问题的研究、辨析、讨论成果,形成多种解决方案。教师要对多种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共同协商出最佳的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验证;在协作与互助之后,教师要对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并对解决方案进行反思和重构,形成协作与互助学习的最终成果。在协作与互助的全过程中需要配备指导者,指导者负责管理学习进程,确保学习活动紧紧围绕目标有序开展,同时还要调动起教师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经验。
网络化协作与互助将教师的学习活动置于网络环境中,通过网络平台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同时还能够借助网络技术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快速分享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助于弥补传统协作与互助模式的不足。网络化协作与互助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自主学习动机,并将学习动机转化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教研方向,确保了学习活动能够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此外,网络化协作与互助可将资深教师与资浅教师组建在一起,使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处于平等交流的地位,共同开展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参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网络化协作与互助学习模式能够让参与教师畅所欲言,消除紧张、畏惧心理,容易促使教师之间形成伙伴关系,营造彼此坦诚相待、互帮互助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拉近教师的心理距离,促使教师乐于相互交流与沟通,减少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孤立无援感。
现如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大范围普及,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应通过协作与互助的方式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师学习活动中,通常都是借助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开展的,整个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获得教材内容的活动,虽然这样的活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却脱离了教师的职业,对教学实践的帮助也不是很大。而网络化的协作与互助活动,在学习取向上是以问题为核心,其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还能够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在网络化的协作与互助活动中,各种问题均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参与活动的教师将自己所学的新经验、新方法、新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时,可以使自身的教学行为得到有效改善,由此可见,这种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师的素养十分有利,具有良好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在传统的学习活动中,参与活动的教师一般来自不同的学校,这些教师在活动之前素未谋面,虽然他们都是抱着相同的目的来参加学习活动,但是在活动关系上,这些教师却体现出一种弱耦合性,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而网络化的协作与互助活动,可以使处在不同地域的教师,借助网络这个平台“走到一起”,由于无需面对面交流,从而使得他们在活动中更加放得开。同时,教师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所以,他们在进行协作与互助活动时,可以始终保持一种较为自然和开放的心态,在这一前提下,对教育和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没有人会扼杀他们所提出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可以使学习效率获得极大程度地提高。
总而言之,基于网络环境构建起的网络化协作与互助是一种开放的、共享的教师学习模式。在网络化协作与互助中,打破了教师之间的隔阂,并且打破了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有利于构建起网络化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教师彼此之间的相互协助、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升教学品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