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无限空间创造无限可能——大同三中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汇报

时间:2024-05-10

大同市第三中学

近年来,大同三中积极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和教育改革新形势,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育人模式的改变,积极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及教学资源,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研究,努力探索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加大校园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了较为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教育管理的支撑体系,努力推进办学现代化。我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软硬结合,提升基础建设水平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集教学、教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学校是大同三中长期追求的理想,实现这一理想,必须要提升基础建设的水平,基础建设不仅仅是一些硬件装备的配置,更包括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

(一)硬件建设

近几年,学校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多次进行了电教设备设施的升级改造,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目前学校建有中心机房,网络布线全覆盖,已经连接350 兆宽带,所有教师均配备电脑,建成校园内网,支持资源上传和查阅;有计算机教室6 个,可供同步录播专用教室3 个,常态化录播教室1 个,88 个教室都完成了“班班通”设备升级,配备智能交互式液晶平板,全部安装“慧学云”教学平台,支持课堂决策和调控,其中13 个教室实现了“人人通”平板教学,可以实现课堂师生平板交互教学;学籍管理、教学监控管理都已经纳入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授权管理。这些系统的建设使用,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学校进行现代化管理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资源建设

能否把现有设备充分利用起来,资源整合是重要的保障。学校目前正在着手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将更多的校内外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解决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确立资源建设的标准,一是实用性,能够直接为教室课堂教学服务,能够直接为学校管理服务;二是综合性,把学校教育教学所有程序纳入一个框架下,互为驱动、多项使用;三是互动性,有利于解决教师间、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生成性问题;四是连续性,可以追踪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成长发展的轨迹。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的校本课程资源库,正在收集整理月考、周测试题,学本和导学案设计,各学科课件,教学论文等资源,尤其是校本资源的建立,让我校在课程选择中更具特色,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队伍建设

为了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讲座、赛讲、论文征集等活动,让老师们认识到现代教育必须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现代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是大趋势,课堂教学中主动使用新技术手段,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支撑下课堂教学的高效模式。2018年的教师赛讲活动,所有参赛教师全部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依托智慧教室的装备,设计出围绕学生学习的新课型,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学生点击屏幕就可以操作实验,查看自己课堂检测的结果,检查课内学习内容完成情况,向老师或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也能及时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完成学生小组学习结果的检测和评价,教学、检测、评价一次性完成,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为我校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尝试。一大批教师也在技术使用中成熟起来,成为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骨干。

加强交流,促进提高。网络应用的最大优势是多向交流,学校利用慧学云、新东方、科大讯飞等相关教育教学软件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也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网上学习创造了条件,高一年级、高二年级的4 个计算机教室参与了道远网上在线教学,中华资源库、学科网等网络资源被大量使用,网上学习研讨已经成为教师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研用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学校在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具有三中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促进管理的精细化

目前我校学生学籍、教师评价、校内安全、教学检查、试卷批改等都可以在网上管理,校内各种通知、讨论、交流等均能在学校内网实时发布,教师上传的资料都能分享交流。网上办公环境为各个层面的管理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校长可以及时掌握学校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学校各项工作的部署、检查和反馈也能指定传达到个人或处室年级,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度。

2.帮助实现教学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可以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也是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班级教学的模式,限制了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的互联互动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我校教师全部能够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扩大了教学容量,尤其是高一年级平板教学的使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实时监测,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强,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2018年,学校校本课程开设,高初中四十多类课程,全部利用智慧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课程选择,课程对课本内容进行了二度开发,天文地理、文史精华、数理逻辑、实验操作等涵盖了高初中所有学科,开设仅两周,就受到了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提高了我校办学的声誉。

3.教研更加贴近实用化

积极开展网络模式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学校工作特点使得教师很难全部集中进行有效的教学交流,网络技术的应用,这个难题迎刃而解,教师们利用碎片时间,把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形成讨论话题,互相探究切磋解决之道,形成了良好的研讨氛围。同时学校积极申报各级课题,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到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中。由副校长张国春牵头,高中多学科教师参与大同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和研究》,2018年6月结题。2016年,我校又在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课题中,立项了18 个课题,覆盖高初中所有学科,其中国家级课题5 个,这些课题涉及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手段的使用到微课、翻转课堂、差异教学等教学手段使用,对技术革新为教育带来的变化进行了多方探讨,既强调了技术使用的效益,又理性思考了新技术在教学使用中的困惑,这种基于一线教学的研究,对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三、创新融合,助力学校办学特色化

1.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018年底,我校推出了《学本教学改革方案》,《方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移学生学习决定权,借助“智慧课堂”的平台,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参与度更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延长课堂教学辅助线

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社团建设等学校活动都利用现有的技术,实现活动的申请、实施、检查的全程评价,学生也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媒体技术,丰富课外活动。2018年,我校装备了信息化书法教室,开展现代书法教育教学,学生可以利用屏幕临摹名家书法帖,为我校书法教育特色增添了活力。

3.大数据提升教学精准性

目前,我校研发出教学质量监控软件,可以通过软件分析学生考试和教师教学的各种数据,通过分析、挖掘学生学习大数据,制定高效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找到最优教学途径,让教师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师可以根据大数据反馈,在课堂上对班级错误率较高的习题进行针对性讲解,通过大数据反馈,可一目了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与方案,实现从而缓解大班式课堂中优生吃不饱,差生跟不上的情况。通过分析教师工作的数据,了解教师工作情况,帮助教师及时解决问题。

我校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引入研究拓展性学习课堂,拓展育人途径,取得了一定成效,注重激励教师做新技术的勇敢尝试者,做新课程的构建者,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实现自我超越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我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大同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今年,又申报山西省数字校园试点校。信息技术为我校打造现代化教育提供了无限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未来,大同三中将在信息化建设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