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云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与教学

时间:2024-05-10

平定县实验小学校 戎芳芳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6年,我第一次使用阳泉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实践,磕磕绊绊地坚持到现在,有过迷茫,有过困惑,有过无奈,但更多的是教学成功后的一份又一份欣喜。刚接触云平台是因为好奇,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跨时空的沟通交流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我尝试着在云平台上创课,当时对平台一窍不通,走了不少弯路,幸好遇到不少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无论是自己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下面,我就结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一课,谈一谈网络课程设计与教学的策略。

“植树问题”有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后两种植树问题的模型是在两端都栽的模型基础上变化而来的,所以两端都栽的模型是重点,更是基础。《植树问题》的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模型的抽象过程,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形成植树表象,构建植树模型。想要突破这个难点,仅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云平台进行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学什么?需要下放哪些学习任务?想要达到什么学习目标?是我们在云平台上创课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就这节课而言,我在创设网络课程时进行了两次修改。第一次创课,我对学习目标的定位是:1.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情况,初步建立两端都栽的植树表象。2.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基于这两个学习目标,我在课程中放置了三个例题教学的微课视频,发布了一个话题讨论,让学生互动交流。在课程推送给学生之后,学生的线上学习率仅为23%。经过分析,我发现网络课程设计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由于没有任务驱动,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鉴于此,我对前置性学习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1.了解总长、间距、间隔、间隔数和棵数等基本概念。2.通过绘制直观图或线段图,形成两端都栽的植树表象,感悟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解决植树问题的感性经验。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二次修改,形成微问题研究、微视频学习、微习题检测、微话题讨论四个学习板块,整个课程也更加丰满起来。尤其是将两端都不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纳入前置性学习任务当中,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研究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课程设置好之后,我向学生开放了网络课程,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微话题讨论区,有35 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能比较准确地表述概念的含义,将总长表述为起点到终点的长度;将间距定义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间”理解为中间,“距”理解为距离,这种基于字面意思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真实学情的反馈;对于间隔数,有的学生认为是间隔的数量,这种理解是正确的,有的学生认为是树之间空格的位置,将间隔和间隔数混为一谈,看来,间隔和间隔数这两个概念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区分一下;对于棵数,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狭义的“树”上面,没有形成广义的理解,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建模意义所在。

微问题研究是针对的是15m、20m、25m 和30m的小路一边植树的实际问题研究,要求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卡》并将研究成果拍照上传。在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时,我发现90%以上的学生能将生活问题抽象成直观图或线段图,准确找到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说明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自主研究能力。接下来,我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经过统计,我发现有18 个学生的第一个算式的单位是“个”,4 个学生的单位是“段”,22 个学生的单位是“棵”,1 人没加单位,2 人算式错误,8 人列了综合算式,有67%的学生对算式中每个数的理解是模糊的。

在微习题检测中,我设计了一般模型的训练和模型的变式训练两组题目,经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我发现一般模型的训练正确率在84%以上,说明在数据较小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具备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式练习的正确率在50%左右,其中有2 道题的正确率非常低,一个是两侧放置垃圾桶的问题,只有1 个学生做对,正确率为3%,另一个是敲钟的问题,正确率只有14%,因此,我将这两题作为课上的重点练习题目,以增强课堂练习的针对性。

因为有了前置性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起点由零起点变成非零起点,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就需要精准定位,教学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将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经历两端都栽的植树模型建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数学思维品质。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审题、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表达。教学重点是理解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建立间隔数和棵数一一对应的表象,知道加的是哪个“1”。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兵教兵”的教学策略,从间隔数入手,借助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动作表征、语言表征和符号表征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间隔数和棵数一一对应关系的感知,渗透化归思想,形成植树表象,建构植树模型。整个教学流程分四个板块进行,分别是多角度检测,修正认知;多维度表征,形成表象;分层次练习,迁移应用;全方位总结,拓展延伸。在第一个板块中要通过生活实例强化对概念的理解。第二个板块是借助线段图建构两端都栽的植树模型。第三个板块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安排了两侧植树的基本练习,求间隔数和总长的提高练习,以及两端都不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拓展练习,帮助学生建构完整地知识网络。第四个板块是对本课学习的自我反思和小结。

以上是我借助云平台进行网络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初浅的尝试。在此之前,我在云平台上创设了《24时计时法》《大数的认识》《租船问题》《观察物体》《简便运算》《数学广角——优化》等一系列网络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我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基于云平台的网络教学流程。课前通过云平台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用微视频展示学习成果;课中以孩子们讲解为主要形式,采用“兵教兵”的策略开展深度学习,用微视频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在作业盒子上布置一些巩固性练习,用微视频分享学习经验。无论是在课前的前置性学习还是课中的深度学习,乃至课后的巩固性学习,都离不开微视频。我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知道的讲给别人听。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坚持引导学生录制讲题视频,为发布视频和点评的小老师颁发荣誉证书,还在云平台上开辟了“小老师开讲啦”专栏,激励学生主动体验这种新的学习方式,逐渐培养交流习惯,提高表达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