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姚占军
【内容摘要】问题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起点及动力,是提高学生分析总结能力的有效方式,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从而引申出更多的内容。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师用情境呈现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以达到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 问题情境 方法
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进行引导性地教学,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学措施流于形式,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偏差。借助创设问题情境来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优化提问策略,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出问题情境的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借助生活现象引出化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下要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落实教育的本质目标。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将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一些无法从表面明确原因的生活现象中引出化学问题,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以《溶液的形成》为例,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改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以问题导入课堂:“把糖、盐放到水里搅拌之后,它们都消失在了水中,如何从微观的角度上去解释这一现象?”由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安排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提示进行分组实验:在两个水杯中导入30毫升的水,再分别加入蔗糖和食盐,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有何猜想?”而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继续提问:“杯子中的混合物放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果再加入其他的物质还会消失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从宏观向微观过渡,帮助学生理解溶液形成的本质,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进行判断,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衣服上有油渍,该如何去掉?生活中通常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原理?”学生给出了不同的方法:用洗衣粉、肥皂、汽油等物质来洗,再借助一些实验来解释这些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最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见过的溶液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学习溶液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
二、依据内容的特点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下还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而创新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学生需具备创新的意识。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激活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潜在的智慧,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中,初中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但不能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其中的原理,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将所知道的灭火与促进燃烧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科学应对各种险情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钻木能取火?改用石头时能燃烧吗?学生思考后回答:钻木是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加,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便会燃烧,而石头本身不能燃烧。由此引出可燃物的概念,再请学生思考:“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可燃物,对其他的条件则比较疑惑,教师则演示白磷燃烧的实验,提醒学生仔细观察不能够提出问题,有些学生会问:“为什么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将白磷放入水中之后也不会燃烧,通入氧气后则会燃烧,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从实验中的不同之处找答案,共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通过观察和提出问题思考,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思考与讨论中,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结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之后,请学生自主思考灭火的原理并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这节课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分析等层层深入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在化学实验中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的现象也是千变万化,教师利用这些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激起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積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认真求知的态度。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增加实验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例如《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实验探究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规范的PH值测量的方法。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初步认识酸碱性和酸碱度,明确表示酸碱性强弱的方法。教师重点讲述PH试纸的使用方法以及数值的读法,提出问题:“酸和碱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其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组织学生以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请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物品,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动手操作及观察分析的能力,有些学生发现实验中没有明显的现象,而部分学生的实验中则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之间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教师则抓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进一步地探究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现象。这个过程中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抓住“错误”进行追问,树立学生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
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教师可以抓住这些“错误”资源,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知识。比如在《溶液》这一课的讲解中,有些学生认为溶剂只有水这一种,有些学生认为只有固体才能做溶质,有些学生则认为溶液一定是液态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呢?如果不正确能举出推翻的例子么?”组织学生深入解读教材,使学生对溶液的内涵进行深层次地挖掘。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在练习题中出现的错误,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明白错误的根本原因,加深他们的印象,引导他们从错误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让学生从错误中顿悟,促使他们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化学思维能力。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将化学知识有选择性的进行问题化和情境化设置,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有效性,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树立他们的创新意识,有效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卢敏.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A]. 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C]. 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
[2] 任晓艳.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内蒙古教育,2017(14).
[3] 梁蓉君. 初中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途径的实践与研究[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2).
【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立项课题“中学化学教学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JK12-LO85)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镇第二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