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热带的味道

时间:2024-04-24

韩良忆

荷兰毕竟曾殖民印度尼西亚数百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荷印两国交互影响,在政治经济层面上,荷兰人居于强势,然而谈到人最基本的口腹之欲,却是殖民地占上风。荷兰菜滋味偏平淡,印度尼西亚菜则热辣喷香,让荷兰人一食惊艳,再吃着迷,甚至上瘾。

每一次随丈夫回荷兰探亲,重返台北前夕,总是要到大街小巷采购形形色色的食品和调料,偌大的行李箱打开来,吃的东西占了一半。其中少不了有烹调欧洲菜的材料,更常有荷兰人称之为Boemboe的各种印度尼西亚调味酱。这些酱料含有多种南洋香料、酱油和虾酱等,炖肉也好,煎鱼也好,烧菜时加上几匙,顿时芳香四溢,一股热辣辣的热带气味直扑鼻端,叫人不垂涎也难。

购置这么许多酱料,除了自己用得着,还想送给弟媳,慰其舌尖上的乡愁。我的弟媳是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十二岁就漂洋过海到台北念中学,从此再也没回侨居地长住,可她承认,如今印度尼西亚语虽已忘了大半,儿时在苏门答腊的回忆却仍然常伴左右,偶尔午夜梦回,旧时的滋味依然会回到唇齿之间。

然而在臺湾,要买印度尼西亚食材并不是那么方便,尽管街头已出现专卖东南亚货的商店,销售一些从南洋进口的食品、化妆品和书报杂志,可惜店内的货品仍算不上充裕,好比新鲜蔬果和较精细的材料就多半买不到。荷兰呢,大城市里连超市都有贩卖印度尼西亚的食品和食材,货色齐全不说,价位更公道。

印度尼西亚明明就在亚洲,可是漂洋过海的印度尼西人,想吃家乡菜,要买故乡货,在遥远的荷兰却比较便利又划得来,这是什么道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雅加达和台北的地理位置再怎么近,也比不上印度尼西亚和荷兰的历史渊源那么深。荷兰毕竟曾殖民印度尼西亚数百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荷印两国交互影响,在政治经济层面上,荷兰人居于强势,然而谈到人最基本的口腹之欲,却是殖民地占上风。

荷兰菜滋味偏平淡,印度尼西亚菜则热辣喷香,让荷兰人一食惊艳,再吃着迷,甚至上瘾。这些荷兰人返欧时,遂也带回了多滋多味的殖民地佳肴,促使更多荷兰人也爱上这异国风味。

有不少印度尼西亚菜如今已深入荷兰日常生活,成为荷兰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比方说,“沙嗲”烤肉串(Saté)在荷兰大城小镇的咖啡馆和小吃店的菜单上,都看得到这款小食的踪影。不过荷兰人吃“沙嗲”时,完全是“印菜荷吃”的作风,不配米饭,改配炸薯条,香料花生酱也淋得特多,有时甚至多到我简直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吃烤肉还是吃酱料。

另一道几已成荷兰“半国肴”的印度尼西亚菜,是Nasi Goreng(即炒饭)。常有人以为洋人不吃米饭,殊不知荷兰人常吃米饭,尤其嗜食印度尼西亚炒饭。拜现成香料酱之赐,荷兰人想吃炒饭时,只须煮好一锅白饭,备妥肉和蔬菜等配料,再在锅里加进一包Boemboe,便可以美美吃上一顿。丈夫告诉过我,他小时家里就常吃,负责炒饭的是他的母亲,我那这辈子从未到过亚洲的荷兰婆婆。

除了上面两个例子,荷兰人普遍爱吃的印度尼西亚食物还有Babao、Pansit、Loempia和Mie(发音如“咪”)等。这些食物的名字如今已成为荷兰语词汇,而细听其发音,不就是福建话中的的“肉包”“扁食”“润饼”和“面”吗?想当年,闽南和潮州一带的华人移居印度尼西亚,将这些中国食物带到异地,它们在“土著化”后,又随着印度尼西亚人来到荷兰,成为荷兰超市也买得到的“印度尼西亚点心”了。

在这无数痛快大啖印度尼西亚食物的荷兰人中,想来不乏有人跟我的弟媳一样,在那个热带群岛度过无忧的童年,而今他们长大成人,或垂垂老矣,却仍忘怀不了昔日的滋味。印度尼西亚菜吃在他们嘴里,说不定不只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其中还埋藏着儿时的记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