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龚银英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话题式教学方式,把课程资源与生活资源有机融合,实现习得知识与形成价值观的有效对接,在课堂上利用话题式教学搭建一个合作、对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本文以课堂为依托,结合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挖掘、分解和深化真实生活资源,通过话题的启发,把学科知识升华为核心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任务。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话题式教学 核心素养 生活资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落实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在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四个方面。从基础教育这一层面上讲,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学习是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落实在每一节课中。话题式教学是能借助对话教学的理念,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开展话题式教学,本文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探索话题式教学中真实生活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机制。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源于真实融于生活的话题式教学课堂。
学生的真实生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本文研究的真实生活资源指狭义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这些真实生活资源的现实性、亲和性及多样性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在课堂上利用话题挖掘生活资源、分解生活资源、深化生活资源,增强课堂活力,使枯燥的道德伦理生活化、真实化,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热情和学习的动力。
一、话题的确立基于生活资源的必要性
1.话题的确立基于生活资源是尊重学生人本价值的需要;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其在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研究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序列。人本主义指导下的教学不仅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课堂话题必须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及个性差异,才可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课堂上话题的确立,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因大道理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产生抵触情绪,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天赋的解放,实现学习目的。
2.话题的确立基于生活资源是新教材理念的需要;道德与法治教材新特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教学的关联力度、拓宽教学渠道以及注重过程引领,在关注生活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习整合力,培养学科素养。其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新教材、新体系、新理念、新思路、新挑战。每一个学生,有着不同的血亲关系、成长环境,但他们成长的时代特质与精神风貌及终身学习能力等要求是统一的。运用生活资源确立话题,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之外的人和事,拓宽教学渠道。正如明朝顾宪成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的那样。如果说教材的内容是话题的理论依据,那么课堂之外发生的一切则是话题的实践之源。学生对家庭、学校、国家、社会的认知度,认同感决定了其参与家庭、学校、国家、社会生活的融洽度、他们亲社会的实现度。话题确立以学生个体生活经验为起点,可以更好地探寻学习的内在机制与可行路径,不断积累和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话题中引导学生从正向、逆向、纵向、横向等角度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其思维的变通性。体现学科基本素养中提出,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培养基本品质、反应生活态度,生成基本的学科素养的要求。
3.话题的确立基于生活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可以分为立德和树人两个层面,强调立德为先,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其懂得最基本的做人之道,这是树人的根基。树人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建设者,“立德”强调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树人”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德之习得、德之形成、德之澄清、德之践行都在于生活。没有生活实践的立德树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话题的确立必须充分挖掘、分解、深化生活资源,在生活中立德树人,实现根本任务。
二、话题的确立基于生活资源的课堂教学策略
1.挖掘生活资源,导入核心素养
这是源于真实融于生活的话题式教学的第一步,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非教师把话题演绎得多么精彩、多么有条理。话题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种种经历,能激发其潜能,推动其积极参与思考,提高课堂效率,为核心素养的习得奠定了基础。如,在讲授“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时的课前探究中,布置学生撰写“我的初中生活”并在课堂上分享。这样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用亲身经历引起对知识认知渴求和共鸣,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自我分析探究中寻找日常生活中有温度的故事。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激发了其探究的热情。
2.分解生活资源,培养核心素养
在源于真实融于生活的话题式教学中,由于个性差异,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生活资源的理解有不同反应。教师应认真分析抛出的话题,能否把生成性问题转化为学生深入理解生活资源的切入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德之、提出德之、解决问题,在自己的生活中分析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整合力,知识由课内转向课外,拓展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知识的内化。学生在得到自己想知道的知识的同时培养核心素养。
3.深化生活资源,形成核心素养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关注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切身体会。因此恰当的深化生活资源,在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归纳力的同时,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由个体走向整体、由片面走向全面、由浅显走向深刻。如在讲授“增强生命的韧性”话题式教学的小结中,播放视频《***广东行》,让学生思考,广东改革40年的历程中的感悟?引导其分析广东在战胜挫折中不断发展,把“生活处处有挫折”这一教学目标从个人层面推向社会层面,深化了对挫折的认识。点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導核心这一观点,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知识内化的同时达到情感的升华,在培养探究精神的中,从关注个体走向关注社会,使课堂站位有高度、思维有深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生活性,教师在话题式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分解生活资源、深化生活资源,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话题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学科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 新教材解读[J]. 中国教育学刊,2018(4).
[2] 杨一鸣、王磊. 新教材理念[J]. 中国教育学刊,2018(4).
[3] 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第3版)[M]. 重庆出版社,2018.
[5] 刘娜、杨士泰. 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 教育评论,2014(5).
[6] 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陶婵婵. 中职德育课话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 教育观察,2019(1).
【本文是2019XKT58“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单元话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七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