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注教学过程,促进内化

时间:2024-05-10

杨竹香

【内容摘要】语言的学习是为了最终的交流的需要,英语的学习也不例外。课堂是小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的重要场所。规范的、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帮助实现教学目的,而且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内化,实现认知的飞跃。

【关键词】关注 教学过程 内化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学习方式同其他语言学习一样,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作为小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的重要场所的课堂,其教学过程的优化、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知识的内化和语言的习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优化教学过程作出要求:“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过程是由教学的双方(教师和学生方)各要素共同参与来完成的。因此,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首先必须保证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双方活动要素的最优化,从而建立起教与学两系统间相互协调、彼此适应的同步联系。

一、创设有注释性的情景为交际打下基础

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同在于缺乏母语环境和学习的氛围,因此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这就要求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对要呈现的新内容有注释性和可理解性,起到引导、指向、暗示的作用。如在教学"How many … can you see?”“I can see…”句型时,老师先出示一叠的书向自己问:"How many books can you see?”紧接着“ One two three ….Oh,I can see seventeen books.”然后问学生: “How many books can you see?”学生通过刚才注释性情景的展示已理解了该句型的含义并能作出回答。因为老师通过肢体语言及实物的演示,又先进行了示范回答,这个情景对教学内容" How many …can you see?”这句话有注释性和解释性。

假如老师直接指向学生问:“How many books can you see?”学生就不一定能理解句子内容,会不知所措,老师指着书问什么呢?学生茫然不解是由于老师创设的“直接出示物品”这个情景对" How many books can you see?”这句话没有注释性而造成的。学生在注释性的情景中不仅很轻松地理解了句型的意思,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交际。注释性情景为交际创设了语言交流的氛围,为交际打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科学的课堂目的语语言释义方式

英语教学释义,就是在教学中,对目的语语言现象进行的解释或注释。英语释义方法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释义方法多,教学方法就多,课堂教学操作也就灵活多样、活 泛,具有吸引力。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现象在一定的肢体语言下是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这就导致了一些教师释义方法单调,主要采用语言释义语言的方法或使用生词解释。这样常常会出现,学生只是仅仅知道了某个知识点,而对其的交际作用并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语言的习得、内化、运用,从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意义。如“Wow,how nice!”中“nice”解释为“beautiful”,学生本身对“beautiful”就不理解,这样一解释,学生就更糊涂了。

这种采用生词解释生词的方法既单调有乏味,对学生的学习不仅没有帮助作用,可能久而久之,学生会因“背着包袱”上课,负担太重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弃英语学习。在解释目的语语言现象时应该采用多种释义方法配合进行,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语言现象,并实现语言的内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图像释义、动作释义、声响释义、图表释义等方法。如教学“happy”“sad”可在黑板上画上一个笑脸和哭脸;教学“tall”“short”可以通过比画自己的身高;如教学“hungry”时,教师手捂着肚子作饥饿狀,而“full”教师者挺着肚子用手满足地摸摸肚皮。

三、创造信息差,促进多向性信息交流

信息差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或人了解、知晓的程度上存在的差距。英语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交际使学生掌握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而人们之间进行交际、谈话,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谈话双方之间存在信息差,彼此都想了解双方的信息,弥补自己与对方的信息差距,才产生了交际的愿望和想法,交际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英语教学也一样,要想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意义的会话交流,就必须在会话双方之间制造信息差,使他们产生想从对方了解有关信息的迫切愿望和需求,有了想开口讲英语的良好动机。

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不能满足学生交流的需要的,因为它制造不了师生间的信息差,它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这种学习不是学生内在的需要,学生仅仅是接受者。师对生的不存在信息差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已被有创造性信息差的师生双向交流方式所取代。如:句型“Is this …?”“Yes,it is/No it isn't。”的教学,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领读,学生很容易就疲倦及失去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交际了。教师可以出示某个实物或图片,但不让学生看见,让他们用该句型进行猜:“Is this …?”。这样就制造了一个信息差,有了信息差,学生就迫切想知道在图片上到底画着什么,愿意开口与对方交流,使原来单一的信息交流导向多向性的信息交流。这样就能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才能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最终的交流的需要,英语的学习也不例外。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也是运用英语实现交际的重要场所。在注释性的、真实的情景中,教师运用科学的目的语语言释疑方式,创造性制造信息差实现多向信息交流,使课堂教学过程更规范、更优化,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内化,实现学习语言的目的——交际。

【参考文献】

[1] 李英,黄艳明.英语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2] 蒋媚. 小学英语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 冯静.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新华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