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信息化时代学校教与学的变革

时间:2024-05-10

丁连国

【内容摘要】学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每个时代的学校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信息化时代必然会塑造出新的学校形态,新的教学模式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尽管如此,但教育的本质并不会因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发生改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也不会变。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  学校  教与学变革

2018年秋季开学前夕,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这是基于手机,学习机,手机让孩子的自律被彻底击毁,引起广大家长、老师的极大关注。这一举措无疑是给那些以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导的智能创新型学校投下重磅炸弹,今后如何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授课?如何在课后采用移动终端让学生完成作业?如何让依赖电子产品的网络课走出未来学校的路子?都是学校面临的具体问题,因此,“信息教学之路还能走远吗?”已然成为学校当前最大的争鸣。方案中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学校教育要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这些文件的出台,引起家长学校的关注与讨论,让师生纠结在智能终端机使用的舍弃两难境地。

电脑软件教学技术解放教师一言堂教学,一张嘴,一根教学棒,一本书的基本模式的困境,人工智能的教学辅助带来的就是一场学习的革命,电脑软件教学技术不仅仅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是对未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产生冲击,老师们不再需要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板书,取而代之的是在电脑上展示PPT,APP影像。这种班班通,校校通,人人通交互授课模式加快了课程的信息量交互传递,交互式高效传播现代科学文明。

历史上现代班额制的学校模式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在这种集约化模式中,老师站在讲台前集中授课,学生们被动地做笔记、应对考试,学生考评则根据考试成绩给学生打分。一百年过去了,学校还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乏味单调。传统的教学模式呼唤时代的发展。

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信息化技术在信息量,知识的广度深度有着高效简洁明了的功效,“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特别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提醒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技术,而是要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PP的种类、功能更是丰富多彩、深入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微课,课前预热学习,拍照,学生作业展示交流,考试,课堂测试检测学习成果。

如今已是21世纪,在工业时代应运而生的学校模式显然无法适应现在的需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学校都面临着革新。信息时代,人们生活在充满数据的世界,什么都可以用数据表示。大数据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工作、生活与思维,并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许多国家纷纷将大数据政策上升為国家战略性政策。学者认为教育大数据将为解决教育难题、促进教育领域综合高效改革提供重要机遇和巨大的可能性。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世界各国对于“未来学校”的探索与实践变得愈加普遍。这些“未来学校”项目以21世纪技能的培养为目标,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通过开展个性化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成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推动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学校的整体创新提供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仍需要主动拥抱新技术。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行知技术通过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数据化,促进教、考、学、管的深刻变革,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极大提升教学效率。此外,人工智能教育需要“领跑者”,应优先考虑硬件设施完备、技术人才支持等相关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健全的人工智能教育大环境,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课堂建设。

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出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4号)精神,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每个时代的学校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信息化必然会塑造出新的学校形态,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组织管理等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尽管如此,但教育的本质并不会因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发生改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也不会变。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

【课题名称:名师成长途径与规律。】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