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5-10

朱禾勤

【内容摘要】高中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合理定位学科竞赛的功能,开展竞赛苗子成长的规划指导,有机推进教练团队建设,不断改进培育方式,提高竞赛辅导的效益。

【关键词】学科竞赛  人才培养  机制建设  教学艺术

近年来,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创新作文、创新英语、科技创新等竞赛活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自主招生考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校不断规范学科竞赛辅导工作,努力促进各学科竞赛有序、健康地发展,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

一、明确工作思路,合理定位学科竞赛的功能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自主招生考试水平的必要途径。但学科竞赛特别是五门学科奥赛的难度大、要求高,学生投入的时间多。因此,竞赛辅导必须合理控制力度,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我校形成了“三段规划、四个层次、五科协调”的奥赛培养体系。“三个阶段”是指学生參与竞赛活动所经历的“兴趣培养”、“基础积淀”和“专业冲刺”三个阶段,各阶段活动与常规教学有机衔接,形成整体规划。“四层规划”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状况,制定竞赛活动的目标,形成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奥赛获奖牌、竞赛有奖项、自主招生考试打基础、裸考夺高分”四个层次;“五科协调”既包括学生竞赛学科的选择和阶段安排,也包括学校层面数、理、化、生、信息五门竞赛学科的协调发展,数学、物理、化学的奥赛辅导侧重为自主招生考试做准备;信息、生物、科技的竞赛侧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特长生的竞赛水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造发明、语文、英语、科技等竞赛活动,使所有学科的工作性都得到充分调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精心选苗育苗,建立竞赛苗子成长的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基础年级开始,精心选苗育苗,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一体化培养体系。

我校坚持“在培养中选拔,选拔后再培养”的工作机制,坚持让苗子学生在普通青少年群体中崭露头角,健康成长。近年来,我校与多所小学合作,每年举办“青少年信息学培训班”,开展公益型的辅导活动,发现优秀苗子;与多所初中合作,开展初中生科技夏令营、优秀生冬令营等活动,通过科普教育、学科竞赛、文学写作等形式,对具有创新潜质及特长的学生进行早发现、早选拔、早培养。

三、改进培育方式,不断提高竞赛辅导的效益

竞赛辅导跟常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没有考试大纲,情景更复杂,试题更灵活,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更高。因此,竞赛辅导的内容、方式不同,其结果必然大相径庭。

1.因材施教,科学训练,引领学生挑战专业高度

竞赛辅导的学生起点往往不同,确定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针对不同学生安排教学计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强手如林的竞赛天地里有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2.统筹规划,改进方法,提高辅导的效益

改变单一的教练组授课模式,积极倡导自学阅读、问题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重要的学科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学科竞赛经验,发展学生的才能。

3.启迪思想,塑造人格,陪伴前进的每一个步伐

奥赛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心理素质脆弱的同学往往不能发挥出真实水平。我们帮助学生挑选有价值的练习题目,设计丰富的学习形式,让他们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失败、成功、渺小、自豪……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起起伏伏,经历大大小小的挫败时,老师们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继续勇敢前行。

竞赛生是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良好的品格、坚强的意志是他们的必备素质。当学生小有进步时,我们及时肯定、鼓励;面对成绩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的时候,我们便准备好了下一关任务等着他们,恰当的任务使学生清醒头脑,继续向前。

四、重视教练团队建设,形成有战斗力的辅导集体

高中学科奥赛辅导中教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提高竞赛辅导水平,必须建立一支跨年级、专业化、有协作精神的竞赛辅导团队。

我校的竞赛辅导团队由总教练、主教练、教练员组成,一年一聘,学校颁发聘书。总教练负责本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包括制定竞赛思路,人员分工与协调,组织教练组的研讨活动,对外联络等工作。主教练负责所在年级的竞赛组织工作,包括制定竞赛计划、资料征订、人员分工、辅导安排等。竞赛辅导以主教练为主,各教练员负责相关板块的教学工作。每个教练的教学分工相对稳定,对任教的板块内容深入钻研,达到专业化水准。

各学科重视教练员的培养。为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中青年教师提供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快速适应竞赛辅导的要求。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聘请高校教师来校指导,为学科竞赛指明方向;经常选送有条件的教练员、学生参加高校的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竞赛水平。

学科竞赛是一项挑战性的活动,只有不断超越,才是我们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桂长林. 创新人才学[M].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42-46.

[2] 潘一兵、盛振宇. 尖子生培养的实践和探索[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9):24-25.

[3] 张姿炎. 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 现代教育管理,2014(3):61-65.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