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课堂中“参与式教学”运用

时间:2024-05-10

张维

【内容摘要】参与式教学最早起源于英国。该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后,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参与式教学法。他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个参与者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形成新的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课堂 参与式 教学 运用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现状

1.“传统的讲授法”,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

传统的讲授法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未被淘汰,说明了有其合理的一面,比如老师一个人可以同时教几十个学生,可以解决穷困地区教师缺少的现象,尤其是我们贫穷的乡村,更是如此,因为财政困难,很难请到老师,加之地理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有才能的人也不愿留在这里教书,这就决定了教师缺少的现象,这样,传统的讲授法也迎合了这个地区。另一方面,是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如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分析其原因有三点:第一,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由于少数教师为了在学生中树立尊严和威信,不允许学生有和自己不同的见解,就算学生的见解是正确的,有创造性的,他们也不允许学生提出,导致学生不敢创新。第二,学生不能自主参与学习,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他们不能进行创新,也没有能力进行创造,这样让许多学生失去了主动参与的机会。从教学中可以看出,只有很少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其余的学生都没有主动参与,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学体制不健全,大班教学教师不能进行个别指导。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积极创造能力,长期压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状态,导致这种结果。第三,学生不会自己参与学习探究,如果让学生参与自主探究,首先要他们具备最基础的知识,而小学生一来不会看,二来老师又没有讲明白,所以他们很难自主参与。

2.“紧张氛围下的教学”

现代社会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老师由于学校或学区的压力,毕业的压力,学生升学率的压力,以教学生考分论老师的一切,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让学生背,写。使学生产生一种无形压力,紧张的课堂氛围围绕教学的整个过程,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但不能轻松的学习,反而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的发展。

3.“孤立的教学”

这种方法指教师一方教,学生未学或只有学生一方学而教师未教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未开发教师教书的兴趣,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装不满的筛子”,永远只是往里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可是现代的教育却忽略了这一点,只是满堂灌。分析以上,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未能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其二,学生没有主动的参与学习,使得学习效果不高。其三,教师和学生没有达成一片,双方没有形成互动。

二、小学课堂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们注重学生的理论教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先让学生来课堂中听老师讲解知识,然后是做练习,再做练习。而在一些发达地方则强调学生利用课堂分组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动手创作,用实践来探究理论。我认为这确实是两个极端。只有我们结合两种极端的优点,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为我区新课堂创造有利的教学方法。

1.从传统的大班讲授法向现代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小组讨论法转向。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有理论才能的人,更需要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人,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被社会淘汰。

(1)注重教学目标,分清课堂中的重点难点给予指导。也就是提供自主努力的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目标使人知道干什么,为什么要干,干了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同样课堂目标,也使学生明白了他们在课堂中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让他们真的懂得要自主参与教学。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把脑力和体力有机的结合起来,独立思考,摈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最终的目标。同时老师应该给予指导,比如在课堂中讲一些难懂但重要的东西,让同学们识记,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看教师的教,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学,只有双方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目标。但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校长在其中起到一个调节作用。如何让一所学校中的教师很好的教学生,怎样很好的教,这在很大方面决定于校长,看校长是否能够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一方面,校长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校长具有一定的权威,威慑作用,同时也会给教师起一个模范作用,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

2.从注重个性化向讲授法转向。这一点提出了学生如果完全按照其个性则不能使其向积极的一面发展。也就是要把注重个性的教学和利用一定的理论结合起来使其让理论来指导个性的发展。

3.个性化和教师适当讲授的结合。我们要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要适当的讲授学生在发展个性时表现的不足,使他們真正在课堂上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解读中国教育[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伊藤正夫 著, 钟启泉译.教学的理论[M]. 人们教育出版社.

[3] 苏霍姆林斯基 著. 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思源实验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