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基于问题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时间:2024-05-10

袁绍旭

【内容摘要】“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提出来自于语文教学的实践。所谓“问题”既是指学生的疑问,又是指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要做到基于问题教学,就要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呈现问题,教师要基于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基于问题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课堂主体

“基于问题”语文课堂模式的理论依据。

1923年1月15日陶行知在《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了题为《教育与科学方法》一文,文章说科学方法是有步骤地,是有线索的。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第二步要晓得困难的所在,就是要找出困难之点来;第三部要想出种种方法解决困难;第四步是尝试选择解决方法;第五步是实验推广。其中的第一步“觉得有困难”和第二步“晓得困难所在,找出困难指点”就是一种从问题出发进行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给高中语文教学的建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离不开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试题分析编写组编写的《2015年高考(江苏卷)试题分析》这样分析:“2015年的高考语文卷(江苏卷),通过科学规范的选文和设题,体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树立富有时代气息和国际视野的价值观。”可见高考本是就是“基于问题”实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树立富有时代气息和国际视野的价值”的典型实踐。

什么是“问题”?

从字面角度看,这里的问题有两重含义,一种是交互式问题,是“问”;一种是非交互式问题,是“题”。“问”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问”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题”所教内容的重难点,学生的错误和疑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问”的内容是“题”,“题”必须通过“问”来让学生消化吸收。“问”而不“题”,将不能切中课堂的关键;“题”而不“问”,学生将会游离课堂之外。

从教学过程看,这里的“问题”是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又是指学生的疑点、错误。之前笔者让学生上黑板呈现答案,进而发现学生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就学生的问题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积极,没有学生开小差,能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课堂表现,原因在于一是抓住的教学内容的关键,二是抓住了学生的疑点和错误。

然而也有相关人士却说课堂要“设置一些问题”。其实问题不能人为地设置,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暴露,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才是学生的真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问题才是有意义的。既然要让学生暴露问题,那就要让学生有暴露的机会。不给学生暴露问题的机会的课堂,那就是课堂以自我为中心了。最近正在讲《孔雀东南飞》,直接用课件串讲,学生直接听,过程中只有一些小小交互。结果发现学生课堂反应迟钝,积极性不高。当一个人所听到的内容与自己无关的时候,他就不会专注,只有这个问题与他有关的时候,他才会专注,才会关心,每个人只关心自己,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我们讲课决不能抛弃学生,你抛弃了学生,学生就抛弃了课堂。

如何做到以问题为“基”?

呈现问题是“基于问题”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呈现”必须以书面形式。口头形式的呈现有几个缺点:一是学生声音低,其他学生听不清;一是学生吐词不清晰。这严重地影响了课堂的效率。所谓“现”应该是学生能看见的原答案,从字面看,他带有一个“见”,也证明所现之物应为所见之物。在这种语境下,“基于问题”就有了相应的两层意思,一是讲义学案等所设置的问题,二是学生在答案中所存在的问题。老师重点基于学生所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无书面“呈现”的课堂如何基于“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因为没有书面呈现。所以这里的问题应该是指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这是课堂上师生所应该基于的“问题”。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有较强的预设问题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难点、疑点和可能出现的错误。

“基于问题”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生为本”是“立德树人”的手段,即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地探究问题,相互合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的潜力,反对老师的一讲到底,把学生当成容器,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弄懂问题,发挥本身的创造能力。

“基于问题”也是“立德树人”的基本手段,它的目的是为了达成课堂的高效,不是教学目标。教师心目中要有明确的学生培养目标,对照学生的问题,发现不足,指出改进措施,对照预设问题,指出如何攻克重点、难点。学生的学业的进步和人格的完善,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完成的。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罗含情. 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J]. 西藏教育,2014(1):14-17.

[3] 李萍. 从阅读到写作,读写结合[J]. 学周刊,2013(8):172-173.

[4] 2015年高考(江苏卷)试题分析[M]. 南京:大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5] 陶行知文集[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