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县域红色历史资源与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选择

时间:2024-05-10

何吉龙 李青香

【内容摘要】根据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各地应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乡土文化的校本化课程教学与研究。在校本化课程的实践中,教学模式存在单调、僵化的问题,教学模式之间也存在相互渗透性不足的问题。文章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模式之间的相互渗透等方面的探讨,谋求提高校本化课程的吸引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县域红色历史资源 校本化实践 教学模式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地应依托自身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升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江西省龙南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可观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红色历史资源的校本化教学在各校也得以积极开展。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课程模式的开发与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形式僵化,且各类教学模式之间的相互渗透不够,彼此孤立。相对僵化、彼此孤立的教学模式导致校本课程对学生吸引力不足,致使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低下。那么,如何在乡土文化校本化课程的实践中开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呢?笔者根据龙南县域红色历史校本化课程的开展情况,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大家交流与探讨。

一、丰富校内教学模式

校内教学模式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学生接受”是其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使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所以,校本化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便要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内在改革。

在课程开设前,应该进行相应的学情调查,掌握学生对县域红色历史的了解情况及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兴趣调整课程内容。比如,经过调查,学生对革命故事普遍具有浓烈的兴趣,在课程开展中,便侧重于讲授红色革命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事迹。在知识讲授中,应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便通过多样化的材料展示吸引学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让学生当小老师,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们在校内还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红色历史主题竞赛,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书法绘画竞赛、情景剧表演比赛等,给学生搭建平台,用于展示学生在校本化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成果,同时注意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二、扩展校外第二课堂

校内教学虽然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但其活动的开展仅局限于校园,并没有走出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热情地激发。在龙南县域红色历史文化校本化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在丰富校内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注重校外课堂的开发。

在龙南县县域范围内保留了较多的革命遗迹,必要时我们会组织学生去重要的革命遗址进行参观,通过实地参观并加以必要的讲解,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场景中去切身体验历史,这样便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知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学习校本课程的热情。同时,鼓励学生当小记者,采取校外访谈的方式,带领学生对健在的革命前辈或其亲属进行调查访谈,这样一方面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又可通过亲历者或亲属的讲述,增强革命事迹的感染力和可信度,达到升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发动和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期进行一些田野调查,让学生在假期时间带着任务深入到农村中去收集相关革命事迹和革命遗迹,进行相应的记录、拍照,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又能达到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情感认知的目的。

三、校内、校外教学渗透交叉

除了努力拓展校本化课程的教学模式,使之多样化外,还应该注意校内教学模式和校外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以达到两种教学模式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彼此增益的目的,以期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在校内课堂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将遗址参观、校外访谈、田野调查的成果在课堂上或校园活动中进行展示。比如在课堂上,设置了“我知故我道”的环节,让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相关革命故事或革命人物的事迹进行二次重构,通过课堂讲述或表演的模式进行再现;在校园活动中,鼓励学生将校外第二课堂中学习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创新与发挥,将之化为文艺创作的生动素材,参与到各类竞赛活动中来。同时,教师也将学生在校外第二课堂中的探究成果吸收消化,不断丰富校本课程自身的内容。

总之,县域红色历史资源只有通过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掘出其自身存在的特殊价值,达到爱国主义和乡土乡情教育的目的。不然,纵使红色历史资源再丰富,在僵化、单调的教学模式下,其实际功效仍旧会大打折扣。同时,只有不断探索和丰富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将之与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校本课程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友林. 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研究[D]. 西南大学,2010.

[2] 朱福学、何栋国. 教育生命在校本教研中重生——基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探索与研究[J]. 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6.

[3] 何栋国. 基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探索与研究[J]. 中小学校长,2016.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龙南中学;江西省赣州市龙南二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