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刍议高中化学结课艺术

时间:2024-05-10

高素月

【内容摘要】课堂结课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阶段,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比较、设问等多种形式对当节课堂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深化,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内化知识。高中化学课堂结课技巧多种多样,不同的结课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效果,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本文主要从立足教学内容、回归知识体系、拓展知识深度三方面探讨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结课艺术

纵观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很多教师都将课堂重点放在了课堂导入和知识演绎中,忽略了课堂结课的设计和优化,造成了学生课堂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但就是无法很好的掌握教学主旨的情况。高中化学教师要提高对结课环节的重视,优化结课环节创设质量,根据实际学情灵活选择结课方式,以简约、精炼的寥寥数语为学生明确课堂教学主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突破课堂重难点知识。

一、立足教学内容,巩固课堂所学

1.归纳总结,强调重点

在完成新知识的讲授后,教师利用板书和课件,将课堂教学知识有条理的为学生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本节课涉及的各类化学知识、化学概念、化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将课堂中零碎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也能够为学生明确课堂核心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时有所侧重,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后,教师结课时将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的反应原理总结为“失,升,氧化,还原剂;得,降,还原,氧化剂”的记忆口诀。帮助学生明确和记忆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电子、化合价变化情况。

这个课例中,教师在结课时着重归纳总结了课堂中的重点知识,突出了教学核心,使学生能更好的领悟课堂主旨,巩固重点知识。教师将知识总结为“失,升,氧化,还原剂;得,降,还原,氧化剂”的记忆口诀,降低了学生记忆难度,避免了学生在记忆和理解时出现混淆,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2.讨论比较,深化理解

高中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原理、主族元素、有机化学等几大模块,教学内容相对基础,各模块知识虽然相对零碎,但研究思路和探究方法都大同小异。教师可以利用各章节知识间的联系设计结课环节,组织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已学的旧知识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相似点,促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知识。

在学习了有关“二氧化硫”的知识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硫”性质的理解,教师在结课时可以就“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学过的物质具有漂白性。列表对比二氧化硫与次氯酸、活性炭、过氧化氢在漂白原理上的不同,分析这四类漂白剂的适用范围和原因等。

类比思想是教会学生探究不同事物本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思想。在这个课例中,教师以“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这一知识点进行发散,引导学生比较二氧化硫与其他漂白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在类比当中巩固旧知识的记忆,加深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类比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回归知识体系,优化教学衔接

1.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一节优秀的化学课堂应该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首尾呼应式的课堂结课方式能够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严谨,教学知识展开更加自然。教师运用首尾呼应式的结课形式时要对整节课堂有一个较为清晰、整体的把握,保证导入和结课时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充分突出课堂授课主旨,使课堂知识的衔接自然,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印象。

例如在教学“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就以“酸的水溶液是酸性,碱的水溶液是碱性,那么盐的水溶液会显什么性呢?”这一问题导入新课。在结课时再回归到课堂导入时设置的问题,为学生总结含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金属离子的盐类水溶液会发生水解现象,使水溶液显碱性或酸性。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从学生已学的旧知识出发,以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完成知识讲解后,又在结课时照应课堂导入,回答了设置的问题,遵循了“质疑—演绎—总结”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嚴谨,授课内容统一而完整,也强化了学生对“盐类水解”的认识。

2.巧设悬念,承上启下

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是由浅及深的,教材内容前后有着紧密的联系。知识间的紧密联系使得结课既可以成为本节课堂的终点,也可以成为下节课堂的起点。教师在课堂结束时,组织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巧妙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提出后不作回答,为课堂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这一章节时,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教师教学时多是以两个课时进行讲解。在完成第一课时对硫的氧化物的学习后,教师结课时先是为学生总结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接着设置了一个悬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都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那么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氧化合物是不是与二氧化硫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

无论是课堂导入环节还是结课环节,设置悬念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完成“承上”,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知识,接着以氮氧化合物与二氧化硫的对比设置问题实现“启下”,引出了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究氮氧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欲望,有利于氮氧化合物教学的顺利展开,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拓展知识深度,实现课堂迁移

1.活用实验,启发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化学实验不仅能用于课堂导入和知识演绎环节,在结课时运用同样能收到突出重点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结课时,完全可以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来取代单一的语言总结,借助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在直观的实验现象观察中理解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

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主要研究了金属与氧气、酸溶液和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教师结课时可以演示几个小实验,例如镁条点燃的实验、铁在硫酸溶液中被溶解的实验、铝在硫酸铜溶液中的置换实验等,分别对金属的几类主要化学性质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认识和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活动性差异。

高中化学实验主要分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和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用各类演示实验能够将抽象的化学反应直观的体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

2.引导探究,触类旁通

教是为了不教。高中化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实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例如在演示完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并分析了反应原理后,教师结课时可以对实验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1)如果将钠分别投入到氯化镁溶液和氯化铁溶液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实验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如果将等量的钠分别投入到氯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氯化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哪种溶液的质量会减轻?

化学知识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这个课例中,教师以练习题的形式进行结课,考察了学生对钠与水反应本质的理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动脑、动口、动手,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实现化学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结课形式多种多样,定然远不止本文列举的这些,只要是依据知识本身内在结构,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结构的,都是有效的结课形式。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立足实际学情,因材、因人施教,积极探索各类有效的结课形式,构建更多概括性、启发性、发展性的化学结课,推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杰青. 新课改背景下化学课中的结课技巧[J]. 中学化学,2016(09).

[2] 黄蕊红. 高中化学课堂导语与结课技巧探析[J]. 江西教育,2017(08).

[3] 王丽娟. 高中化学五步结课的技巧与方法[J]. 中学教学参考,2017(12).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