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讨论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应用

时间:2024-05-10

徐峰

【内容摘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讨论式”教学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化学学习的高效化。基于此背景,对创设讨论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借助讨论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注重讨论指导,推进化学探究;引导讨论交流,培养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 讨论式 课堂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听众、观众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程度的效率普遍较低。“学为中心”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讨论式教学是对传统“师讲生听”教学方式的颠覆性突破,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能够打破传统的化学课堂上的沉默,使得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更高效。

一、创设讨论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一堂课的最初印象一般都处于课始阶段,教师在课始阶段一定要调动出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引发他们开展讨论学习的欲望。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讨论情境,以此激发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这样一段动画进行了播放:小老鼠先往一杯水中先放入一勺糖,当着勺糖在书中消融这后,它尝后感觉还不够甜,小老鼠又加了一勺糖,在这勺糖消融完之后小老鼠尝起来感觉甜多了。于是小老鼠自言自语的说说道:“假如把糖继续添加下去,糖必然都会消融,那么水也自然就会越来越甜。”可是当小老鼠又加了一些糖后,发现这些糖就不再在水中消融了。小老鼠急着问道:“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家能帮我解释一下吗?”虽然已经是初三学生,但当学生们看到这段动画之后,仍旧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冲动,还没等这个视频播放完,有的学生就已经开始与其他学生交头接耳,自主交流了,甚至有一些学生已经因为相互之间出现意见分歧争论起来。

以上案例中,教师在课始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但能够让学生的直观感受更亲切,而且让学生更愿意、更乐于、更能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当中,自觉地融入进师生、生生的讨论学习中去。

二、借助讨论问题,促进知识内化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当前自身的教学目标出发并且对讨论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使得在讨论时教学时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遇到的突破难点进行及时互动沟通与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将讨论任务顺利完成

,起到将学生的化学知识内化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子和原子》一课时,一位教师就事先准备好了a、b两个烧杯,在a烧杯中加入浓氨水,在b烧杯中加入酚酞,紧接着这位教师又借助更大的一个烧杯将a、b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并且让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学生不一会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聚焦起来。这位教师也就借此适时的给学生提出了讨论问题——产生b烧杯中无色酚酞溶液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可以对此提出假设;学生不一会,就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相关假设:一部分学生产生b烧杯中的无色液体变红的原因是由于滴入酚酞试液后过了的自然变化,与a溶液中的浓氨水无关;一部分学生认为b烧杯中的物色酚酞变红的原因是由于大烧杯上存在着某种物质,它散发出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融入b烧杯的酚酞溶液中使其從原本的无色变成了当下的红色;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a烧杯中的浓氨水通过一段时间散发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这种由浓氨水散发出的微粒进入了b烧杯中,才使得酚酞溶液从原本的无色变成了红色。当学生们提出了这些假设,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对他们针对讨论问题提出的假设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借助实验完成讨论时式问题,学生最后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得出了如下结论:浓氨水是让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的根本原因;在a烧杯中的浓氨水容易挥发,它所挥发出的微粒融入b烧杯的酚酞之后,能够导致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教师根据学生针对讨论问题得到的最终结果,给予了学生自己的看法与答案,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理解。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这位教师以讨论问题作为课堂引导,并适时的为学生提供讨论式学习的自由空间,为学生能够完成讨论任务提供足够的突破引导,从而完成这部分化学知识的教学目标。

三、注重讨论指导,推进化学探究

在组织初中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一定要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做好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在学生讨论时密切注视的表现,以便发现学生在探讨时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的及时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让他们的化学探究学习更高效。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给出学生一则谜语:“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有一种气体,它一方面能够营造出云雾缭绕的仙境,一方面能够奋不顾身的扑灭燃烧的烈火,还能给广袤的大地带来勃勃的生机,但同时它也是导致当下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之一。它是谁,它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角,大家想认识它吗?”学生对此充满了兴趣,通过相互讨论很快就猜出谜底,同时也了解到了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在这时,这位教师适时的向学生们提出:“二氧化碳在实验室应当如何制取呢?”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借助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探讨分析。学生们也都快速地分为若干讨论小组,教师这时走进了学生中间,将学生的课堂讨论的重点仔细聆听,并且适时的在教师内观察每个小组学生的发言和表现情况,教师发现学生对“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的反应装置和注意事项这一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困境,此时,教师适时的又引导学生去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然后让学生借此再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掌握了如何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还借此学会了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究未知的化学问题。

四、引导讨论交流,培养思维能力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利用讨论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将提问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起来,借此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聚焦,当然教师所提问的问题一定要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化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例如,在教学《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课时,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氧气的化学知识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氧气应该具备怎样的物理性质?”然后这位教师又给予了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对课本进行仔细阅读的自由空间,并要求学生将自己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与身边的学生进行讨论式交流,最终归纳自己的思考答案。如果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向大家提出来一块进行思考分。一位学生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就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难点:人类能够存活是因为空气中存在着的氧气,那么水中的动植物能够存活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一下子聚焦在这个问题之上,教师在此时再一次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问题难点首先进行讨论突破,学生在经历了阅读与激励的思辨在之后得出了最终结论,氧气虽然在水中难以溶解,但是氧气依旧会在水中拥有少量存在。当然水中的动植物也为了能够生存改变了自身部分结构。学生在通过这样的思考探究之后,对与氧气相关的物理知识自然而然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上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才用启发式问题作为引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本内容的阅读中去,教师也适时的组织学生对阅读中遇到的疑问进行讨论式交流,最终帮助学生完成了化学知识的内化,同时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与思考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发现、自主探究,不断优化化学学习效果的优秀学习习惯。但是假若教师需要借助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实践时,一方面要借助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也要灵活恰当地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只有这样,讨论式教学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隋福玉. “兵教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 中国培训, 2015(10):237.

[2]胡啸英.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 学周刊, 2015(15):92.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