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摩擦力》教学案例

时间:2024-05-10

王春梅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等基本理念,首次引入科学研究这一内容,并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重点,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树立学生的研究精神,学生在学习物理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应该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物理现象发生的全过程。教师在设计新课程教学方法中,要围绕《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展开,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保证每一位同学均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下面是以初中《摩擦力》这一章节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

一、了解基本知识

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以及摩擦力的产生。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具体增大或者是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认识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利与弊的应用,产生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摩擦力》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两个环节是,猜想和验证,理解“控制变量法”这一研究方法,并将“控制变量法”运用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忽略次要因素和次要矛盾,紧抓主要因素和主要矛盾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学生的物理认识和物理思维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科学研究活动中。

四、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并对学生的成果给予肯定和表扬。全班同学随机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注重科学探究,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生活、生产,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将多媒体引入到科学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五、教学重难点

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探究,依次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以及“进行实验”这三个环节,在实验应用“控制变量法”,并通过科学探究理解“控制变量法”的意义。如何测量试验中的数据、处理试验中的数据,降低误差对实验结论的影响。

六、教学用具

投影仪、儿童自行车、多媒体课件,十组实验器材,其中实验器材包括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长木板、毛巾和棉布。

七、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1)钉鞋、溜冰鞋、平底鞋的鞋底的图片。(2)前进的自行车、滑冰运动员以及刹车命令发出后的汽车都会慢慢停下。

思考:(1)不同功能的鞋子为什么鞋底不一样?(2)运动的物体失去牵引力之后为什么都会停下来?

2.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

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感受摩擦力,同时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出示课件,用多媒体的形式再次展示摩擦力的概念,加深同学对摩擦力概念的熟悉程度。提问:摩擦力是怎么产生的?要求学生亲自操作,在桌面上推、拉课本,感受摩擦力之后谈谈对摩擦力的感受。引导学生猜想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鼓励学生猜想。大胆进行猜想,大胆发言,比如,受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影响;受压力大小的影响;受接触面积大小的影响等。

4.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验证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验证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验证摩擦力与接触面大小的关系。(1)随机选取小组成员中的一名同学对摩擦力的大小进行测量,小组其余同学负责评价、小结。(2)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制定表格。

5.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要求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团结协作。为保证组内成员均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组内不同学生测量不同的影响因素。学生自由交流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减少误差对实验的影响。

6.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出示课件:展示车胎、气垫船、轴承的图片,总结方法。联想生活实际并且结合教材中举的案例说明增大或者是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八、教后记

教学设计要注重科学探究,注重每一位同学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注重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学生猜想的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大多数的假设因素都是合理的,科学探究中验证的影响因素都超出了两个,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小组,教师要注意预留较长的探究时间,不能为了尽快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使每一位同学参与科学探究得不到保证。辩论摩擦力的利与弊充分调到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鞏固物理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把科学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提高对知识应用的重视程度,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时间的紧密联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