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吴李冰
自从斯坦利库·布里克在惊为天人的《2001太空漫游》中成功塑造了机器人HAL9000之后,人工智能主题开始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上世纪最后二十年,由《机械战警》《终结者2》发力,直至《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达到了最高潮。人工智能主题在以探索未知世界为己任为创作内核的科幻片中愈来愈成为“显学”,也算是正常合理的发展趋势。理性、非理性、精神、物质、心灵、欲望、存在、本质……种种形而上的哲学话题都可以包裹在人工智能电影中,端看创作者究竟抱有怎样的野心了。但至为重要的一点不可忽略,电影由影像与声音构成,由语言包裹的思想如何转换为电影感知是所有拍摄人工智能电影的导演所必须面临的基本课题。
《机械姬》(Ex Machina)是由写小说与剧本出身的英国电影人亚力克斯·嘉兰(Alex Garland)执导的导演处女作。通观全片的风格和叙事基调,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嘉兰是一位聪明又谨慎的创作者。这是一部没有野心的人工智能电影。嘉兰没有押井守、沃卓斯基姐弟那样的宏大抱负,他的实质意图并非要探寻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性,或者人类心智的深度异于非人类几何,更或者打造充满想象力的天人交战场面。嘉兰是在认定人工智能既成事实的前提下,企图讲述一个充满叙事张力的故事,这是他作为编剧的内化思维。
影片的叙事构架是划定了七天之内必须完成的图灵测试(由被测试者来判断对方是人类还是机器),每一天的故事即是一个章节,七天即为七个章节,时间大限与行动目的的事先规划,使得影片的叙事节奏带有一定的游戏感。男主角“小白鼠”凯莱布(Caleb)能否完成图灵测试,人工智能艾娃(Ava)的情感与思维到底是模拟还是真实,凯莱布与艾娃的情感关系变化,凯莱布与老板内森(Nathan)的张力,成为了影片最大的叙事动力。为了强化此种叙事动力,嘉兰删繁就简,把空间压缩到了最简化,内森在森林中自建的实验室成为了影片几乎是唯一的故事空间。另外主要的角色亦仅有四位。除了以上三人外,仅有作为侍应的人工智能京子。
从故事最后的结果来看,人类被科技异化、反主为客、玩火自焚的主题不说在人工智能电影中,即便在科幻片中也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不过本片在构建这主题之时,内中镶嵌了一个不落俗套的反讽刺点。最后的大反转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反讽与惊奇,相信绝大部分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都不可能在刚开场的时候就判断出艾娃所设下的陷阱(实际是内森设下的陷阱):艾娃从见到凯莱布那一刻开始就打算利用他逃出生天。我们只要认同,移情凯莱布,就很容易期盼他与艾娃之间能产生良性互动。艾娃的逃亡求助也合乎常理。强力的反讽点在于,凯莱布与艾娃产生感情其实已经宣告图灵测试成功:艾娃可拥有正常人类的情感生发模式。但艾娃的可怕之处在于,她确实可如内森所说的那样,可以假装产生情感。她既可以模拟情感,又可以真实地进行思维。这一切都在内森构想之中,令他悔之晚矣的地方是,他本以为可以操控这一切,但未想到艾娃可令凯莱布情陷执迷如此之深。
嘉兰可能觉得故事就此讲完虽然足以扣动人心,但也许有点表面化,所以还嵌入了一层宗教寓言的维度。艾娃七日逃生的故事可比基督教上帝七日创世纪。艾娃亦是夏娃(Eva)谐音。但这其实并未改变本片小品规模的格局。
从叙事脉络来看,本片自然有可改进的地方,艾娃与凯莱布的关系其实依旧存在发挥的巨大空间,两人的关系进展有点过于单线化,缺少一点回环往复,迂回曲折的回味感。将艾娃完全打造成一个充满心智盘算的非人是不是本身也是对人工智能的某种否定─完美的人工智能恐怕不等于理性控制情感吧。并且,影片中多多少少流露出来的女性身体奇观化处理也并非是一种多么高妙的噱头。
在影像质感方面嘉兰似乎也缺少一点进取心,绝大部分场景的质感类似于电视电影,他有点过于拘泥于隽永对白的打造,导致每一场戏的重心都是要让观众揣摩对白,这明显不是一位优秀导演需要谋求的重点所在。当然对一部处女作提这些要求也许是吹毛求疵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