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聚焦问题: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时间:2024-05-10

贾连梅

【摘要】要想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就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力。学习力包含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他们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造力都是学习力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聚焦问题,以问题为驱动组织教学,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是提升学习力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力;数学教学;聚焦问题

将聚焦问题与学习力的提升对接起来,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多方面成长。关注学习力其实就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一次转变,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再仅仅是学生考试的分数,而是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是他们思维发展与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聚焦問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积极分析问题,在获得学习策略的同时,实现数学学习力的生长。

一、背景:当前数学学习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主导着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课堂展示都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多少学习动力,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与动机,也没多少创新能力,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相应地,学习能力也就不强,不能发现问题,进而也解决不了问题。

(一)目标导向导致学生发展片面

小学数学教学最主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进而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但当前的教学目标导向过于狭窄,进而导致了学生发展的片面性。一般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只要题目会做了,教师讲解的他们听懂了,他们也就认为学习任务完成了;再进一步讲,他们考试的时候,题目做对了,分数提升了,他们也就认为达成了预设的学习目标。很多时候,如果学生的成绩不理想,题目做不出来,他们就认为在数学学习上失败了。其实这样的学习目标非常片面,教师给学生制定的目标要基于他们原先的认知水平,教师可将学生的学习目标设定为学习力的提升,只要他们在能力上获得生长就可以了。

(二)评价机制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体验

当前的数学教学还存在评价机制单一的现象,教师只是从某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而不是从多个维度出发去发现学生的潜力。以下面这题为例:合唱组原有人数48人,其中女生占,今年又增加了几名女生,这时女生人数占舞蹈组人数的,今年增加了几名女生?学生接到题目之后就开始解答,教师对着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如果对了就给分,错了就不给分。错了也就一个标准,即看结果是不是预定的那个答案。明显的,好多付出努力的学生,因为没有算对结果,被老师无情地打上“×”,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体验,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他们可能就失去了做题的信心。教师可多方面评价学生,一学生说,这道题要抓住“男生人数不变”这个关键点,他能抓住关键问题的能力,就是教师可以给予表扬的。有学生能求出男生的人数,即,48×(1-)=16(人),教师也要表扬他,因为成功了一半。可见,评价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给学生拓展学习力的机会。

(三)需要从学习习惯以及能力培养方面加强引导

当前部分小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不强,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学习习惯不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不知道主动学习,教师不布置任务,他们就不会接触数学,学习由教师牵着鼻子走。其次,学生并不知道提问。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发现问题,大多学生发现不出问题,对数学现象的观察不够,对数学认知的思考不够。再次,学生不知道运用。一些学生也能记得一些数学公式和原理,但是他们的运用意识差,不知道对接生活,对接体验。最后,学生缺乏反思意识。题目做好了,也就结束了,不去思考这道题用了哪些认知,自己有哪些认知理解得还不透彻。学习能力不强也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没有自主建构认知的能力,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没有合作的意识,不知道助力别人的智慧;没有迁移、创新的意识,不知道进行认知的转换等。教师要面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将学生面临的问题变成他们成长的契机。

二、实践: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力提升策略构建

提升学习力是数学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学生由认知转为能力的必由之路。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动数学思维

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力,首先要启发他们的思维。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就要激发他们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思考的状态。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先是展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让他们通过测量、计算等手段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明显地,本课中教师创设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情境,进而引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中进行思考。当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之后,教师再给出它的高与底的定义。学生先是自己学着在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再标出相应的底与高,他们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自然地产生这些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平行四边形的底呢?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在同一条底上可以画多少条高?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是设置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由抽象转为直观,教师将具体的问题设置在情境中,进而让情境推动学生思考。学生的思考是主动产生的,教师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然后由教师将情境进一步深化,将新的认知贯穿到情境中。比如这节课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就是新认知,对着新认知,借着情境,学生又能产生新的问题,让学习力不断推进。

(二)启动问题活动,提升体验品格

学习力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是在体验中提升的。教师可启动问题活动,进而让学生在提升体验感的过程中提升学习力。三年级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教师设置这样一道题:张大伯用18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对于这样的题目,教师事先做了预设,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记录每次摆的长和宽,再计算面积。当学生都摆完之后,他们自然就能看出哪一种摆法的面积最大。接着教师追问:能不能将刚才的摆法回忆一下,列出一个表格来(图一)。这其实就需要学生将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这就是一个提升学习力的过程。学生列出这样的表格,那么什么样的围法面积最大,学生一目了然。

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体验,还要让他们在体验中创新,要让他们的学习力不断舒展。这道题到这儿就可以结束了,学生下一次遇到这样的题目也就知道怎样去做。只要将活动中的学具变成上文中的图形,再进行比较就可以了。但学生是不是可以再进一步思考:当长与宽处于怎样的关系时,其面积最大?一次体验不足以形成一个结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另外一组数据,再进行类似的体验,再列出相似的表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当长方形的周长相等时,长与宽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这种教学是一次创新,是一次体验中的创新,是一次基于问题活动的创新能力发展。

(三)增加问题留白,丰富认知来源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能问得太满,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具体到学习力上,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成长的可能。对着一个问题,要让学生能问出更多的问题来,能让他们的思绪汩汩而来。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为例,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把1cm2的正方形与你的指甲比一比,看看它的面积是不是接近1cm2?学生先剪出1cm2的纸片,再去与自己的指甲相比,他们发现大拇指的指甲是接近1cm2的,食指的指甲要小一些的。就着这样的问题,教师给学生增加问题的留白,激发其学习的动力: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例子来?一学生这样问:把1cm2的正方形片与你的衬衫纽扣比一比,看看它的面积是不是接近1ccm2?再接下来有学生将衬衫的纽扣换成之前家里电话机上的一个按键。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出更多留白,他们由指甲想到是不是1cm2通常用来作小物体面积的单位呢?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物体呢?学生在增加问题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认知,他们发现邮票、姓名贴纸、银行卡、画片等都可以用1cm2作面积单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要给出一定的范例,进而引发他们思维的火花,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就会迸发出来。学生能提问题,就说明他们具备了创新的意识,开始自己独立思考;也说明他们学习有了动力,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問题。当然,学生能提问,也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

三、结束语

学习力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聚焦问题能让这样的素养得到充实的发展。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抓手,以学习力为标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冠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区,2018(06):134.

[2]林奶勤.创设小学数学情境串 提升学生学习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6):103-1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