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金丽辉
【摘要】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旨在活跃生物课堂的氛围,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实践环节。在亲历中体验,学生能依据他们个人的体验来理解相关的知识,进而让他们对生物的感知多了一个维度,多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科素养;体验式教学
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要提升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就要从他们的身心发展出发,将相关的亲身体验的活动环节融入课堂。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地对生物现象与原理进行亲身感知和探究,进而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基本学情与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设置各种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自主体验能力,促进相关素养的高效发展。
一、重操作,促进探究能力的积累
对于初中生物而言,动手操作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做实验需要动手操作,课外的生物活动如做标本等也需要动手操作。可以这样说,动手操作是贯穿整个生物学习过程的。学生要探究相关的生物现象,揭示其中的原理,有时候光靠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要在动手操作中不断探究。动手操作对生物学习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体验,学生的大脑以及多元感官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随着操作的深入,学生思考也不断深入,学生的想法也会增多,思维必然向纵深处发展。
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血管》这一章节为例,在让学生进行操作之前,教师先问这样的问题:大家找到跳动的血管了吗?它们分布在身体的哪些部位?血管为什么能跳动呢?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能让学生在操作的时候知道要关注的核心问题,这样就不至于操作好了,还不知道体验的是什么生物现象,获得的是哪方面的生长。学生回答:跳动的血管叫作脉搏。教师再问:脉搏可不可以测量?学生先是在自身上去感知,教师不做指导,让他们自由地尝试,自主地发现。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操作:同一组的两个学生互相配合,一个学生把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排按压在另外一个学生的左臂腕部有脉搏的部位。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学生也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完成。首先有学生找不到脉搏,教师就要一个一个地去指导。学生的操作能力差,教师更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其次有学生分不清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教师再示范,再让他们再做一遍。学生在测完之后问:脉搏是一成不变的吗?教师让学生去操场跑了一圈,再回来相互检测,这时候他们就会发现,脉搏的跳动速度随着人体的运动剧烈程度会有所增快。学生将测试的结果展现出来,却引来他们更多的思考: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关系吗?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进而他们再次有针对性地操作。操作的习惯一旦养成,会成为学生解决生物问题的一种方式。当学生操作能力增强了,他们的体验意识自然就浓厚了,激发了学生想自己動手实验的愿望。
二、重讨论,促进活动经验的交流
对初中生物而言,体验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有动作上的体验,也有思维上的体验。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就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比如,在讨论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都经历各种不同的思考。学生需要整合课本的认知,融入自身的体验,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在交流中表达出来;同时学生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形成一定的认知网络,以及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以解答他人的问题。明显地,讨论是学生自己探究生物的一种方式,是在彼此的合作与交流中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或修正原有的观点,以期提升自我。讨论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将学到的认知转为能力,激发他们在讨论中深化相关的主题。开展讨论不仅仅追求最后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
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尿液的形成》这一章节为例,教师提问:排泄与排便是一样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不一样,但应该怎样去表述?学生就开始了讨论,他们先是自己列出在哪些方面不一样。讨论的时候,每个人说出其中的一点,轮流补充,以让每个人的观点都聚集起来。再接着他们就讨论这些列出来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补充?学生列出的讨论点有: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是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从这些讨论点入手,学生对这两个认知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关键的一点是,这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是他们集体智慧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多设立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给他们更多体验机会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讨论时,教师要关注每个组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有没有参与进来,有没有与别的学生互动。讨论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迸发思维的火花。
三、重引导,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摸索前行,也让他们在摸索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总结经验,以让之后的体验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体验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次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以观察为主,关键时还要做适当的引导。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体验中思维卡壳了,需要教师指点一下;教师的引导是为了体验的进一步深入,不是为了让学生结束体验。换言之,教师的引导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师的引导还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能引发学生新一轮的思考。
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章节为例,在这一单元中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人体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其中就要让学生体验膝跳反射。只有体验了,学生才能理解这一抽象的认知。对初二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这一章节时明显地感觉到枯燥与抽象,因此教师要调整教学方式,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维度地学习生物。教师先让学生对照着教材的文字,两人一组尝试着做这个膝跳反射实验。这是给学生一次体验的机会,也是给他们一次总结的机会。教师从做得好的学生当中选择一组做示范。学生示范:一个学生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放松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学生说这就是二郎腿,他们以自己的语言解释书本的表述。另外一个学生用手掌外侧边缘迅速敲击上面一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两个学生都观察上面一条腿小腿的反应。这个实验表述的内容较多,学生一下子无法掌握要领,教师就让学生反复地去做。教师每一次引导学生都要把过程写下来,这样就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但做成功了,而且还分析出膝跳反射失败的原因,比如受测者搭在上面的一条腿没有放松、测验者敲击力度不够等。引导让体验多了温暖与思辨,引导让学生多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多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因此,引导要以鼓励为主,要给学生的体验锦上添花,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的体验添上结果。
四、重概括,促进所学认知的内化
用自己的语言、理解来概括所学的内容也是一种体验,更是学习生物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方式。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每节课结束时都会对这一课所讲的内容进行概括,让学生更清晰相关的脉络,也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概括的过程可以由学生来完成,让他们说一说这节课学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获得了哪些成长,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强化。学生概括的过程就是一次自己在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体验过程,他们要回顾所学的内容,要反思其中的问题,要总结思维的特点。
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血液循环》 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先是让学生回顾一下,這一课大致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两个人一组,一个人说,另外一个人听,说不全的,再相互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快就概括出这一课学习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也感知了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还明白了血液成分的变化以及血液循环的意义,还有包括和血压有关的认知。这种概括培养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为了促进认知更好的内化。教师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来概括,就是让学生将学到的认知以及获得的能力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对方去回答。这样做,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的内省,自己究竟还有多少问题不会,另外一方面也能准确地反馈这节课的学习状况。这种形式的概括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概括的系统化,二是概括的问题化。这样的概括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让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深入,让他们的反思进一步多元。学生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的吗?为什么?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这个学生在回答之后,还可以反问对方:血液从左心室出发,通过体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是什么?血液成分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问与被问中,学生会将概括的触角伸向课堂中的任何环节。可见,对于概括来说,教师要优化这样的形式,要对接学生的兴趣点,要激发他们参与,要能给他们各种形式的体验,进而让概括从单一走向多元。
五、结语
让学生体验,就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去感知生物的变化与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进而生成学科素养。亲历能让学生在参与的各项生物活动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技能与方法。学生在体验中感知生物既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又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质量,更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品质与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拥珠.实验教学在中学生物体验式教学中的应用[J].收藏界:名师探索,2018.
[2]李妙芳.体验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