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金芝
【摘要】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赏读文本的重要方法。然而,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借助朗读引导学生亲近文本,笔者从明确目标、巧设角度、创意朗读、评价点拨四个方面,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朗读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语文课堂能在多形式朗读中散发出语文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策略;语文味
当本色语文的理念重新唤醒我们对文学返璞归真的情感亲近时,我们褪去了浮华开始理性地思考语文教学的本真。文学作品是作者向读者传达语言美、情感美、意韵美的媒介,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把握形象、感受真情、理解思想,朗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朱熹如是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余映潮先生公开课中,朗读必为语文课堂的线索,并以此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在朗读训练中走进文本的深处,激发学生、作者、教师的情感碰撞。然而,从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目标模糊。什么类型的文学文本适合反复朗读?语文课堂设计几次朗读训练?在哪个教学环节开始指导朗读?每次朗读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这些问题教师似乎并没有仔细考虑过,过于随性的朗读设计使得朗读训练的有效性不高。
二是缺少指导。余映潮先生说:“诵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训练活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朗读“语调、韵律、节奏”提出明确的要求。然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却不能真正从文本特点出发,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因而也无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学生也无法真正享受朗读带来的审美愉悦。
三是情感冷漠。《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大多的语文课堂,学生的朗读却流于形式。学生读得无精打采,老师听得乏味无趣。没有真情投入的朗读,学生也无法真正体味文字里涤荡的诗情画意。
四是方法单一。大多数语文老师一般采用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似乎很少会采用新颖而有创意的朗读活动。而单一的朗读训练削弱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无法从中感受到收获的喜悦,而被动的朗读也不能真正将语言内化成情感和能力。
鉴于以上种种,加强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性,使之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激荡情感,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明确目标,读出层次
语文课堂的朗读训练,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设置目标:一读,读顺文字;二读,读通文意;三读,读出形象;四读,读懂情思。围绕这四个小目标,以“朗读训练”为结构课堂教学的线索,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进文学意境,激发思维活动。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朗读训练活动:一读,读出—点文言的味道,学生在朗读中注意断句和节奏;二读,读出—点宁静的氛围,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笔下宁静、悠然的氛围;三读,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夜游的欢快、欣喜;四读,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在特殊的人生境遇时的矛盾和怅惘之情。这四次朗读,目标明确,层层递进,学生读出了情味也读出了意韵,让听者深受感染,拍案叫绝。
二、巧设角度,读出情味
朗读要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找准朗读的最佳角度,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语言重音入手,走进文本
朗读时准确地把握重音,是理解和体味诗人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朗读时轻重音的变化,也让朗读本身体现出抑扬顿挫的美感。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笔者指导学生对“狂”“千骑”“又”“何日”“会”“射天狼”这些词加强重音,反复朗读体会,学生朗读后交流心得并总结这些词的妙处。学生回答说:“这些需要重读的词语一方面突出表现出猎时宏伟壮观的场面,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的壮志难酬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没有烦琐的分析和用力的引导,作者的豪迈、洒脱之情就在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很快就品味出来了。
2.从优美词句入手,走进意境
新课标确立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优美语句,以此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在赏读中走进文学意境,由表及里地触摸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文章的内蕴。比如在教学鲁迅的《雪》时,男女生分别朗读“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两个片段中优美的描写句,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学生在朗读中,欣赏到作者笔下生机勃勃、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钦佩于作者笔下铁骨铮铮、蓬勃向上的朔方的雪,而对于作者复杂的情感,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就准确地把握到了。
3.从关键语句入手,走进人物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朗读和赏析是密不可分的,在读中品,在品中赏,在赏中思,借助朗读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理解形象的能力。鲁迅的《故乡》,分析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典型形象在特殊时代挤压下人性的扭曲和悲哀,把握人物厚重的历史积淀,思考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刻意义,是文章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复朗读“我”和闰土、杨二嫂的对话,揣摩语气、语调和潜台词,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理。以朗读促进对人物的多层次理解,并将这种理解通过朗读呈现出来,这样就避免了纯理性枯燥的分析。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动情朗读中更容易和小说的人物产生情绪共鸣。
三、创意朗读,读出个性
朗读教学可以有教师范读、学生单独、齐读和分角色朗读等不同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和教学需要来选择。但是,在阅读教学时,我们更需要朗读形式的多变性,以此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
在教《七颗钻石》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我想用___________的心情朗读这一段……”于是,每一個朗读的学生先找出朗读语段,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将读和品结合起来。
在教《社戏》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请你给大家演读你最喜欢的语段,要将你的情感表现在脸上。于是,读到社戏前的风波,学生表情黯淡;读到偷罗汉豆时,学生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这样的演读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真情,真正将自己和作者之情联系起来。
在教《松鼠》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松鼠之歌》“你是从树林深处走来的—抹倩影,优雅、活泼是你……我赞美这样的你!”一篇说明文,我们还可以这样读成一首诗,学生顿时活跃了起来。
在教《石榴》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请你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到错处请你坐下去,后面的同学接着读,看谁读得最多最好。这样近似比赛的方式,学生的思维立刻紧张起来,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课堂的气氛异常的热烈。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方法需要我们调动智慧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
四、评价点拨,读出自信
语文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适时的评价、巧妙的点拨,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情感的把握和意韵的理解都有着重要作用。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的评价对阅读教学有潜在影响。
然而,如今的朗读评价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简单的否定和肯定:“这个字音读错了。”“读得很好!”。评价形式单—化,基本是老师点评学生;评价标准狭窄,只重视文从字顺。
这样的评价是冷漠的,无意义的,对学生而言也未能起到鼓励的作用。教师在评价时可以注意几点。
1.注意评价态度的明确性
教师的评价要有导向性,不能模棱两可。哪些地方读得很好,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应该怎样读更好一些……教师要将这些信息明确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纠正。
2.注意评价情感的真挚性
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要有真情的投入,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比如有位老师在评价学生认真朗读时说:“你读得真棒,简直堪比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了!”此言一出,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位本来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下面的表现中异常的活跃。而在指出学生朗读错误时教师的评价也充满温情:“这次朗读虽然在读音上有失误,但是感情非常充沛,很有感染力,我想多读几遍一定会更好的。”这位同学听了老师的评价后也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赞同。
3.注意评价形式的多样性
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可以做出评价,学生也可以评价自己的同学甚至评价老师的朗读,评价后自己再示范朗读,大家一起再评一评。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环节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比老师单向评价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愚公和智叟的一段对话,读智叟的那位同学比较靦腆,读得很平淡。教师适时请了一位个性活泼的同学来点评,他认真地说:“我觉得智叟在说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嘲讽的语气,所以读的时候应该夸张一些,有一些傲慢的态度。”然后,他给大家范读了一遍,朗读效果非常好。之前的那位同学后来点评了他的成功之处,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朗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获得大家的掌声鼓励。教学就应该这样,给学生正面的引导,让他在自我反思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进步。
语文阅读教学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化抽象为具体,去想象意境的美,领会形象的美,体验情韵的美,让学生在真情朗读中和作者的情感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