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欧阳贵芬
【摘要】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科学高效的项目管理是提升培训质量的着眼点。培训机构应搭建有效的管理模式:按需施训——培训项目主题确立从泛化到精准;统筹规划——项目实施注重有序性;改革创新——项目管理有序化、规范化;注重实效——培训效果评估和培训项目总结相结合。
【关键词】项目管理;培训;中小学教师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而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成为我国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障碍。解决这一障碍的根本办法就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面对新时代、新方位、新要求,JY学院作为北京市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之一,如何优化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形成有特色的培训管理模式,从而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着眼点。学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建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操作模式,促进学院中小学教育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和效能化。
一、按需施训——项目主题确立从泛化到精准
按需施训指培训项目活动要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而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培训要以解决学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学员需求为中心,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使培训对象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最终促进学校发展。项目确立不在于帮助学校宏观决策,提升教师学历,而是帮助教师和管理层为学校解决具体实践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以往学校培训项目的确立较泛化,如关于班主任类主题的培训项目往往是“班主任理解学生”“班主任育人能力提升”等, 把培训的目标定得过于宽泛。为此,学院要求项目的确立要聚焦、精准、具体,紧贴教育一线的需求。比如,关于班主任的培训,今年班主任培训班的主题为“小学班主任社会技能发展指导能力提升”,就着眼于“社会技能发展指导能力”这一班主任业务能力而确立的。
二、统筹规划——项目实施注重有序性
教师培训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过程需要根据项目管理的特点和流程,结合教师培训内在规律来制定。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部分是依托高校各院系进行的,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培训管理部门,导致在培训过程中易缺乏整体规划把控。因此,JY学院通过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对培训项目进行指导,促使其整体有序。
(一)项目计划的科学性
项目计划阶段主要是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内容,建立项目组,拟定培訓流程。培训目标的确立要以知识传播、技能培养和态度转变为基点,根据学校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按迫切性和重要性进行排序,不仅要体现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培训的新模式、社会的新需求,而且要贴近教师的新要求和学生的新特点。明确培训对象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后,合适的培训内容的选择成为高效培训的重要步骤之一。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达到培训目标所需要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包括培训模式的选择。制定内容时还要加强对学校现有资源的整合、成本控制、培训时间的安排及相关人员参与的管理等。根据培训内容建立项目组,分层次指定到具体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对项目进行分解,进而拟定培训流程。
(二)培训实施的原则性
学院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要遵循四大原则。一是实践性原则,聚焦教育实践,注重“研用结合”,实行“研训一体”的培训形式。二是反思性原则,要求教师反思自身教学实践,形成自评报告;学员写反思总结,“回诊”自己的教学行为,将培训所得融入日常教学中。三是开放性原则,学院丰富培训形式,不局限于专家讲授、名校参访、外教入课堂,还可以开展境内外实地研修考察、举办论坛等,给培训者创造开放的文化环境。四是互动性原则,学院充分认识到培训过程是对话的过程,只有培训者和受训者充分交流沟通,才能提升培训实效。工作坊、研讨会、小组式等形式使培训者和受训者交流互补,共同提高。
(三)培训模式的多元化
教师培训模式以组班形式为主,多以讲座式开展。学院认识到,在新形势下,需创新培训模式,结合学院特色,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创造“送培训下校”的协同发展新模式。学院以到学校培训的组班形式和送培训到学校的协同发展形式进行教师培训,促使培训模式从单一到多元转变。
(四)培训体系的系统化
斯蒂芬和沃尔夫在综合有关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大量的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描述教师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任何一个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都要经历几个既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即“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学院依据教师成长理论构建了层层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即“启航计划”“青蓝计划”“卓越计划”;为促进教育均衡,开启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为适应时代发展,制定紧缺急需学科(领域)干部教师研修项目,为首都中小学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五)培训管理的规范化
为加强对培训过程的动态管理,学院要求做到“三个统一”:一是计划课表与实际课表统一,继续教育不像本科教育,培训师资来源多元化,易发生调整,学院要求有更改必报备,使计划与实际相一致;二是培训管理与教师自主相统一,项目管理制度给了项目团队充分的自主权,从主题确定、师资队伍到考核形式都以项目负责人为主,行政部门领导不对业务工作进行干预,只监管和协助;三是培训师资内外结合,院内打通,加入理论丰厚的高校专家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学校中小学教师,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改革创新——项目管理有序化
(一)实行项目申报审批制度
学校实行教师培训项目审批制度,学院申报项目流程如下:一是申报材料必须齐全才能申报,须在需求调研基础上形成项目申报书;二是明确申报程序,每年年末申报来年的项目,二级学院评审通过上报学院,教务处进行二次评审,通过评审上报院长办公会,同时每个项目签字版申报书必须同时报送二级学院及大院进行存档;三是院长办公会审批,所有项目经过专家评审以后,需经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方能上报教师培训行政部门进行招生。
(二)建立继续教育管理系统
为了解教师教育培训项目情况,学校开发建立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实行“教师—二级学院综合办—教学副院长、院长—教务处”四级项目管理体制,系统内包含项目信息、方案、学员名单、项目总结、学员成果等,清晰呈现各培训项目开展情况,以便学院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把控,提高教师培训项目质量。同时,学院还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平台,向学员展示学院的精品培训课程,以便学员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
(三)监控培训过程
根据培训项目动态性的特点,学院聘请具有一定专业优势和学科特长、业务精湛的专家学者担任督学,成立督导小组,对培训项目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项目结束后,对参与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学员进行评教,检验教学效果,以督促教师改进教学。
(四)抓好培訓资源管理
培训师资是教师培训的财富。为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和引领能力的教师队伍,学院从两方面加强培训师资的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一是建立自己的培训师资队伍,将学院的教授、优秀教师作为人力资源纳入管理范围;二是加强外聘教师资源库建设,外聘教师的选用需报备人事部门,对其单位、职称职务、专业专长进行审核,然后纳入外聘教师资源库。院内院外师资相结合,便于统一管理和师资调配,为培训项目提供重要的保障。
四、注重实效——培训效果评估和培训项目总结相结合
项目结束阶段的项目管理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培训项目的总结。效果评估是检验培训质量和成效的有效手段,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估,通过学员满意度、出勤率、作业完成率、合格率来测试学员学习效果,用学员发展变化的案例及学员针对主题问题的解决效果来评估培训目标的达成情况。培训结束后,项目组需自我总结,针对项目整体情况进行阐述,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培训实施过程(师资结构、课程内容、培训方式方法创新利用)、培训的效果、组织管理与服务、培训经验分析与反思。培训项目总结时,项目负责人对培训整个过程的梳理及各环节的反思,能帮助对资源利用、计划再审视,也为以后培训改进提供依据。二级学院会对干部教师培训教学成果和培训效果影响进行统计,对统计结果分析梳理,便于更为全面并清晰地了解学员参加培训后的影响及产出。
2011年1月,教育部颁发文件《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教师培训的目标和课时进行了明确规定:“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重点是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每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这反映出国家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视。优化项目管理,促进管理转变,既能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有序化、规范化,又能增强培训实效性,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定华.为建设教育强国培养造就领军人才——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结业暨“双名工程”启动活动上的讲话[EB/OL](2018-05-07)[2019-04-28].http://www.goschool.org.cn/xw/xyw/2018-05-10/24701.html.
[2]金玲.教师职业社会化之一新教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1(11):14-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