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依托基层电大构建社区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研究

时间:2024-05-10

夏小菲 刘美华

【摘要】随着“互联网+社区教育”日益发展,“学分银行”成为新兴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成果储存平台。文章基于基层电大视角,梳理社区教育中“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与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学分银行”在依托基层电大发展的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科学地探寻“学分银行”制度完善的路径。

【关键词】基层电大;社区教育;学分银行;成果认证;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 2018 年度课题“基层电大视阈下社区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ES-18Y54)。

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社区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成果认证提供了更多的尝试,使得学业成果认证体系日趋完善。“学分银行”作为学分积累和转换的重要载体,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投入使用。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纷纷加入“学分银行”的开放与设计中,寻求教育信息化时代适合新的教学发展需要的成果认证体系。我们要试着明确“学分银行”的内涵和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思考“学分银行”的现状与困境,探究“学分银行”在依托基层电大的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明确“学分银行”的内涵及功能定位

终身学习时代提出“3A理论”,为“学分银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联通主义理论的运用,使得社区教育中“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也越来越健全。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纷纷加入“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寻求最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发展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新世纪以来,“学分银行”在我国社区教育中的应用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内有关社区教育中“学分银行”建设的研究也比较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打造“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全国各地陆续开始探索学分银行建设,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

(一)我国“学分银行”的内涵

众所周知,“学分银行”是一种通过学分赋值,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的教育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学习成果认证模式,其诞生离不开对国际经验的借鉴。“学分银行”这一概念来源于韩国“学分银行”制度。韩国实行“学分银行”制度主要是为了促使韩国的教育体系能够满足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通过学分银行平台实现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达到支撑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目标。我国“学分银行”的内涵则是借鉴了银行的储蓄功能和特点,对学习者学习成果进行鉴定和管理的制度,是一种对学习者学习成果(正式的、非正式的)认证、转换和积累,并将积累结果“兑换”成各种受社会认可的学习成果证明(学历、学位、职业证书或岗位证书等)的管理模式。

(二)我国“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以达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促进教育间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学习成果的衔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区教育中的“学分银行”主要具有四大功能。

1.实现社区教育的学习成果储存,是其基础功能。社区教育面对的群体是成年人,学习者接受社区教育的形式比较碎片化,学习成果的认证也比较零碎。而通过“学分银行”这一体系就能够将每一次的学习成果积累起来,以备日后工作、学习使用。

2.成为社区终身教育的关联点,是其关键功能。“学分银行”要为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提供机制和途径,实现学习者终身学习中各类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3.形成对终身学习的跟踪与支撑,是其核心功能。“学分银行”必须具备长期储备学习者学习成果的功能,并能够在学习者需要提供学习凭证时形成科学、有效的成果证明。

4.社区教育教学管理的“完善者”,是其附加功能。它能够使得社区教育的对象更多样、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一定程度扩展了社区教育服务居民的能力;同时,“学分银行”的记录功能又使得每一次的学习成果有根可循,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性。

二、依托基层电大运行的社区教育“学分银行”的现状及困境

“学分银行”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社区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之中。依托基层电大办学的社区教育,其教师队伍、教学管理者都来自电大系统。例如,遂昌社区学院的“学分银行”制度设计就是依托遂昌电大完成运行的。

2004年,遂昌县依托遂昌电大成立“遂昌社区学院”,建立了以社区学院為龙头,妙高、大柘、石练、北界四所分校为骨干,以市(农)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根据地域特点,充分发挥各部门、乡镇(街道)的教育资源,将终身学习资源覆盖全县城乡,惠及全体市民。“遂昌终身学习在线”是一个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居)三级平台互动、资源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公益性网站,也是我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县城的一项基础工程、惠民工程。

(一)“学分银行”服务主体没有自主选择权

“学分银行”运行中面临着一个困境便是实施主体多少决定“学分银行”的功能领域大小。例如,以多所电大联盟模式应用“学分银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级电大之间存在业务冲突等问题,导致学分兑换标准难以得到最终统一。而且,“学分银行”作为公益性项目,很难产生有效的经济收益,难以长期维持。同时由于社区教育地位不高,更加难以确定“学分银行”服务主体,导致“学分银行”难以在社区教育当中发挥其作用与价值。

(二)“学分银行”监管主体不能互相认证

学习者在学习不同课程的过程中,会存在课程学分计算方式的差异,即定价机制存在差异化,使得学分在统计结果时评价标准不统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被录入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只能在本社区或者本社区联盟内应用,使得学分的互相认证存在一定困难。

(三)“学分银行”成果转换渠道不够畅通

作为终身教育的关联点,“学分银行”通过持续认证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实现学习者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尤其是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成果转换意义重大。然而,我国“学分银行”实践受单向沟通的限制,往往缺乏统一资格框架,学分转换渠道不够畅通。社区教育的“学分银行”仅是依托基层电大系统形成的非正式学习成果积累,暂不具备学历教育、職业教育和文化休闲之间的互换。

三、完善依托基层电大的社区教育“学分银行”构建路径

社区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学分银行”是实现终身教育的“立交桥”,有关“学分银行”的制度设计必须要进一步完善。

(一) 理顺学分认证与转换的路径

依托基层电大办学的社区教育,存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较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方面比较自由,没有统一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应将培训课程与学历教育中相应的专业对应起来。比如,电工在社区接受技能培训时,要与学历教育中的电工专业相应课程对应,在培训中加入《电工学原理及应用》《电工基础》等,在培训结束后将课程对接后转换成相应的学分。

(二)架构分模块学分,完善学分兑换渠道

面对终身教育这一大背景,社区教育在培训方面更倾向技能和知识的传授,那么在统计学分时,要按照技能实施分模块学分管理。以遂昌社区学院的“学分银行”为例,依托遂昌电大的平台分为技能培训教育与学历培训教育,针对不同教育模块特征来设置学分标准。例如社区居民参加一次培训、一次讲座等能够得到多少学分,而社区居民可以依照个人需求要选择不同模块,待完成学习任务后在学分银行卡中储存相应学分,只要学分数量达到一定标准便可以得到相应证书。同时,社区居民用获得的积分兑换学历证书之外,还可以利用多余积分来兑换物质奖励,从而达到学分兑换渠道的畅通。

(三)达成多方教育主体的长效合作模式

建立“学分银行”涉及既有的各教育领域,包括公共教育及职业培训、私立教育及职业培训、行业组织的各种培训及资质评审、认证机构的各种资格资质认证。因此,要确保资格框架为社会各方所接受,并能实现良好运作,必须确保政府各机构、各团体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尽可能地吸纳各单位、部门、团体、领域共同参与,达成长效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晶晶.成人社区学习成果认证需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2]臧冠男.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信息平台的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2).

[3]刘福安,王贵平.依托在线学习平台构建继续教育学分互认体系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09):42-46.

[4]骆琼.学分银行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7(09):70-76.

[5]郑尔宁,郁万文,丁媛媛.基于社区居民继续教育开展情况调查基础上的学分银行构建探索[J].时代教育,2017(13):21-23.

[6]陈云,韩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中学分银行建设的研究与思考——以南京开放大学为例[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6-9.

[7]尤佳春.省域学分银行的构建实践与策略探究——以“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试行为例[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02):10-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